7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11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无“微”不至——微众银行探索普惠金融新路径

2024-1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微众银行企业总控中心
  微众银行展厅
  工作人员介绍微信银行发展历程
  记者 周亮 摄

◎徐潇潇 记者 周亮

深圳南山,有一条河流由北向南纵穿而过,它就是被称作“深圳塞纳河”的大沙河。

在大沙河汇入深圳湾的入口附近,矗立着一座教学楼似的建筑,与周边的现代化写字楼显得与众不同。这里是国内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的所在地。

微众银行即将迎来它的十周岁生日。十年,起于微末,发于华枝;十年,走向大众,奔向未来。

目前,微众银行服务个人客户超过4亿,累计申请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客户超过500万;微众银行每年将9%以上的营收投入IT研发,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700个项目,是中国银行业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微众银行科技金融已在全国20个省(区、市)的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业务,为全国科创企业累计授信超3100亿元。

聚焦从“小微”到“大众”,服务从“无物理存在”到“无处不在”,微众银行蹚出了一条传统银行从来没有走过的路,初步形成了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为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增砖添瓦”。

破冰起步

走进微众银行的大楼,找不到“走进银行的感觉”——没有西装革履的统一着装,也没有资金往来的办事窗口。工作人员身着家常的便装,也没有严格的打卡考勤,这种“松弛感”,与微众银行来自“草根”、服务普罗大众的基调,颇为搭配。

“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2013年,未来学家布莱特·金在《BANK 4.0》中谈及数字时代的银行变革时说。

2014年12月16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民营银行的“新物种”走进人们的视野。它带着科技创新的基因诞生,被各方寄予厚望,希望这一改革创新,能够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并在金融领域形成鲶鱼效应,进一步推动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月4日,微众银行完成了第一笔放贷业务。一位四川的货车司机足不出户就获得了3.5万元的贷款。这也是国内首家数字银行发放的第一笔贷款。

穿梭于城市间的司机、街边的早点摊主、漂泊打拼的年轻人、建筑工地的蓝领工人……这些平凡努力的普通人,在为城市增添烟火气的同时,也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点亮城市的“星火”,却难以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其原因在于,受限于机制、资金、技术等因素,商业银行难以在服务长尾客群的过程中,找到一条平衡效益与风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市场期待能够出现兼顾银行金融能力与科技创新文化基因的发展新模式。

“发展民营银行,是希望利用其来自民间、熟悉民企、贴近民众的天然特点,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进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5年表示。

民营银行一开始就必须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出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才能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成为我国银行业中的生力军。

“微众银行坚持‘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发挥数字科技的特色优势,致力于为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南青表示。

数字银行与普惠金融双向奔赴。作为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和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以技术创新探索银行业和普惠金融的新天地,不搞同质化竞争,逐步走出了差异化、特色化且商业可持续的新路径。

服务大众

微众银行基于“普惠金融”的初心,围绕长尾人群的金融需求展开一系列的调研,逐步形成了信贷产品的新思路。

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透露,在微众开业一段时间,因一直没有实现远程开户,微众银行的业务发展受到限制。

因为弱实名电子账户的性质,该行无法实现存贷款和转账支付等资金划转功能,只能依靠其他同业的账户验证为用户开通账户,办理基金及保险购买等业务。某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曾经一度关闭开户验证。

2015年12月,央行出台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首次明确远程开户的条件和所开账户功能。由此,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得到“解绑”。

2015年,微众银行正式推出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并陆续上线手机QQ和微信平台。凭借无抵押、无担保以及快速放款的优势,微粒贷得以为更多长尾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在银行业人士看来,作为数字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初次探索,微粒贷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此后,多家银行相继推出线上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普惠金融发展得以增量、扩面。

截至2023年末,微粒贷逾81%的客户为非白领从业人员,约85%的客户为大专或以下学历,约17%的客户为此前无信贷征信记录的“首贷户”,有效填补了传统金融体系的空白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微粒贷笔均贷款金额仅7400元,年内累计超8000万笔借款的存续期不足7天,约70%的单笔借款成本低于100元,有效满足客户“短、小、频、急”的周转需求。

为发展面向普通大众的数字财富管理业务,微众银行还打造了“微众银行财富+”品牌,探索数字普惠金融的新路径。截至2023年末,“微众银行财富+”已与112家机构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超4900只,致力于支持更广泛群体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专注小微

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无须抵押担保、无须线下开户、无须提供纸质资料、线上化、贷款分钟级审批及发放……依托科技底座,应用数字化手段,微众银行逐步敲开了小微企业客群之门。

截至2024年6月末,微业贷已辐射30个省(区、市),累计超500万家中小微企业申请,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企业客户占客户总数超70%,超50%的授信企业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累计有超30万家企业在微众银行获得第一笔企业贷款。

在科技金融领域,依托“数字+普惠”优势,微众银行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支持力度,打造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服务科创型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长关键期。

基于与生俱来的数字化优势,微众银行打造了数字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的路线图和产业链布局,专注于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目前,微众银行科技金融已经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业务,其科创贷款产品吸引超50万家科创企业前来申请,占所在地区科创企业总数的20%,为全国科创企业累计授信超3100亿元,授信户数渗透率超11%。

IDC发布最新案例研究报告《微众银行是如何领跑全球数字银行的?》分析称,微众银行在普惠金融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在填补中国金融市场空白的同时,证实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蓝海业务,深切地改变了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认知与行动。

聚焦创新

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2元,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11亿笔、数秒级的审批速度……微众银行总控中心内,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展示着经营数据、系统架构情况等信息,亮出了其在金融服务上不一样的“加速度”。

基于近十年来在数字技术上的探索与沉淀,微众银行提出新的发展愿景——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银行。

6月21日,微众银行在中国香港设立微众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监管批复,成为首家获批设立科技子公司的民营银行。

微众银行党委委员、监事长万军告诉记者,微众银行在香港设立全资控股的科技子公司,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方针、把握全球数字化发展机遇的重要举措。该科技子公司将作为微众银行境外业务管理平台,以自主可控技术参与国际市场高水平竞争,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科技服务,将有助于合作伙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把国内最佳实践转化为国际法定标准乃至事实标准,加强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万军介绍,微众银行从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了走数字银行道路,并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基于“开放蜂巢Open hive”技术,利用标准化硬件和开源软件,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借助此项技术,微众银行将率先打破金融科技大容量、低成本、高可用性的“不可能三角”。这一新型架构,助力微众银行以极低的成本同时支持海量的客户规模和高发的交易量,并且满足银行业务对于高可用性、高规范和低风险的要求。

微众银行还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开源,不仅在内部建立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工具平台“三位一体”的开源治理体系,对外也陆续在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推出开源项目。通过开源生态,微众银行将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助力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变革。截至2023年,微众银行对外开源项目已经达到36个。

“未来的银行并不应该是现有模式的迭代或改善,而是如苹果、特斯拉、优步那样,从无到有、从零开始的设计方式,重新思考、设计未来银行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布莱特·金在《BANK 4.0》中说。

科技创新,是微众银行过去十年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探索奔向“未来银行”的一条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