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11月15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中圣科技的坚守

2024-1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圣热棒技术为青藏铁路保驾护航
  董事长郭宏新在观察热棒实验数据
  中圣工匠
  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气化器成套装备
  中圣科技高端装备出口巴斯夫

◎记者 刘雪 胡嘉树 仲茜

青藏铁路上,飞驰的列车穿过美丽而神秘的可可西里。铁路两侧矗立着一根根灰色金属棒。这幅图景被载入了教科书,成为人与自然、科技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高原冻土,冬季冻结膨胀,夏季融化沉降。这是青藏铁路建设时遇到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2002年11月,在一个周六的夜晚,中圣科技董事长郭宏新通过一档电视节目注意到了这一技术难题。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他将一封书信寄往北京,提出用热棒技术治理冻土的设想。

经过充分验证后,很快,梦想照进现实。这些碗口粗细、露出地面约2米高的导热装置解决了冻土难题,成为青藏铁路身旁沉默而忠实的守护卫士。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从高原冻土治理到沿海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核心装备,从石化、冶金等传统产业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业态,从国内到海外,从0到1……中圣科技聚焦硬科技,以高效传热技术为核心,坚定地推动高端装备国产化。

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来到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圣科技总部及其生产基地调研。郭宏新告诉记者,即便初次申报科创板遇挫,但中圣科技依然坚定地选择继续融入中国资本市场。

“虽然我们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但科技创新是个持续的过程。”郭宏新表示,“从1998年开始创业至今,我们一直将公司定位为科技企业,也将持续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客户解决科技难点和行业痛点。”

一根针能捅破天

“一根针能捅破天。”这是郭宏新的创业信念。而在他心里,中圣科技的这根“针”,就是技术创新。

在中圣科技总部的展厅里,公司热棒技术高级研发工程师孙田博士用一个导热实验向记者介绍了热棒产品的工作原理。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圣科技的热棒产品已经过数次迭代,在全国多个冻土地区投用超过12万根,现已推广应用至公路、电网管道、隧道等寒区工程及矿区植被恢复等领域中。

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科技赋能,孙田在手机移动端上向记者展示了数千里之外的热棒产品项目的实时运行情况。

热棒技术是中圣科技高效传热技术创新应用的代表产品。此外,中圣科技的高效传热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LNG、多晶硅装备等工业场景中。

202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LNG通过船运漂洋过海,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离不开专业化的LNG接收码头和气化装置。

我国LNG产业起步较晚,LNG气化及冷能利用等核心工艺及装备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自2012年来,中圣科技陆续承担国内客户委托的LNG气化器国产化研发项目,实现了国产LNG气化器在中石化天津、青岛,中海油江苏,国家管网北海、海南、漳州、粤东等多个大型LNG接收站成功投运。

中圣科技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何松是中圣攻坚LNG设备国产化项目的带头人之一。

“中圣已成为行业内少有的能够自主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三种大型气化器(ORV、SCV、IFV)的企业。”在何松看来,LNG设备国产化既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中圣研制出的LNG气化器,在能效上已超越了国际同类型的产品。

近期,中圣科技与中国石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在LNG成套装备技术研发、零碳绿色能源与低碳能源利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我们将高效传热技术耦合进高端装备,实现中国式创新,形成中国标准。”郭宏新介绍,在多晶硅领域,中圣开发出的冷氢化反应器装备,使得多晶硅制造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同时大幅降低其生产成本。中圣在该领域市场占有率已达80%。

甘当“带刀侍卫”

“我是老师出身,做企业有一个梦想:实现创新引领,技术得到认可。”在郭宏新的身上有着科研工作者的执着。

1983年,郭宏新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南京化工学院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埋首科研十多年后,成为南京化工大学热管研究院副院长。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对技术充满了渴望。郭宏新先是成为了一名“星期日工程师”,推动技术的产业化。1998年,他告别了执教十余年的高校,进入创业一线。

一晃二十多年。2023年,中圣科技营业收入已超60亿元。今年以来,公司新增授权专利46项,至今共有233项授权专利。

科技创新首先要有人才。中圣科技研发队伍已超过300人。目前,公司成立了高效传热研发中心、节能工程中心、火炬气研发中心等多个专项研发中心,并与行业内领军企业及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

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帮助中圣科技更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把脉行业痛点,创造了一个个首台首套的工业奇迹。

作为行业领头人,中圣科技参与制定了包括特型管高效传热元件、热棒等领域的7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成为万华化学、通威集团、协鑫集团等行业巨头的金牌战略供应商及框架合作伙伴。

郭宏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中圣科技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我们为客户量身定做核心装备。他们是‘航母’,我们就是‘带刀侍卫’,支撑其国际竞争力。”

“中圣不是纯做商业买卖、提供产品的企业。通过提供新技术、新材料、新服务,我们为客户的创新升级发展赋能,这是我们践行新质生产力的方式。”郭宏新说。

记者看到,在中圣科技的展厅及生产工厂,有许多关于工匠评奖的企业文化展板,如“劳模工匠”“巾帼工匠”等。

“我们打造了党建文化、师徒文化和工匠文化体系,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走工匠道路、走科技创新,为中国制造赋能。”郭宏新说。

技术创新服务全球

王路民自2007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中圣工作,如今已成为中圣装备公司江北工厂组装车间主任。介绍起车间里的各种装备,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最近订单多,大家正在热火朝天地赶工。”王路民说,“长期以来,中圣科技突破了很多技术难题,不仅为客户节省了成本,也为国家能源安全增加了保障。这是我们心里很自豪的事。”

在车间里调研时,记者看到多位中圣科技的国际客户正在参观洽谈。他们对企业的多晶硅成套装备颇感兴趣。

今年9月9日,中圣装备公司承制的年产10万吨高纯硅基材料项目多晶硅冷氢化反应器正式交付,出口至中东市场。这是我国多晶硅装置国产核心装备首次实现出口,也为其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在郭宏新看来,要想建设国际一流企业,必须瞄准国际需求,参与全球竞争。

长期以来,与国际一流对齐,坚持服务全球的战略,让中圣科技与巴斯夫、壳牌等国际巨头建立了互信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历练了团队,带动了产品创新和管理升级。

如今,中圣已能为国际龙头客户生产出单体重量超800吨、管束长度达29米的换热器,远超国内外同行业同类产品,形成了具有引领性、代表性的“中国制造”。

“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中圣科技只是其中的一员。在很多细分领域,中国装备制造的产品标准已超越国际标准,满足了全球客户多样化的需求,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尊重与认可。”郭宏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