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调查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11月20日

查看其他日期

推动从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变革——上海市民金融素养调查结果分析

2024-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扫码查看报告全文
  图1 上海市民金融素养调查问卷框架图
  图2 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图3 上海市民受教育程度与金融素养关联性
  图4 上海市民收入水平与金融素养关联性

《上海市民金融素养大型调查活动》

上海证券报社、上海开放大学联合出品

出 品 人: 叶国标 贾 炜

监 制: 张 瑾 刘冬赋 齐劼人 张有春

策 划: 孙 慧 张勇军

执 行: 上海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证报上证投教中心

报告执笔: 王秦辉 王冠凤 丁 玫

特别鸣谢: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

上海老年大学 各区社区学院

学术顾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 吴卫星教授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 易行健教授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和老年人掌握财富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参与金融活动的广度、深度、频度都在日益提升。这要求老年人具备较高的金融素养,通过使用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改善家庭资产配置结构,优化家庭理财规划,促进养老财富增长。

上海,是一座加速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代化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上海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关系到上海每一个家庭的重大民生问题。在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提升中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具有特殊且重大的意义。上海开放大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上海证券报社是一家传递金融证券信息、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理念的专业财经媒体。为向中老年市民全面有效普及金融知识,2023 年 12 月,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证券报社携手合作,借助上海老年大学和全市 16 个区的社区学院,开展了市民金融素养大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 5961 份,其中 50 至 79 岁的中老年人群占比达 76.18%。

问卷主要包含三部分(见图1),从金融素养现状、金融行为分析、金融素养提升等方面展开调查。

二、调查结果概述

(一)总体样本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样本覆盖全市16个区,通过筛选及逻辑校验,收到有效问卷5961份,所得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1167人,占比19.58%;女性4794人,占比80.42%。从年龄结构来看,50至79岁年龄段共计4541人,占到了整体回收样本总量的76.18%。从受教育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的受访者为697人,占比11.69%;高中/中专/技校的受访者为2009人,占比33.75%;大学学历及以上的受访者为3255人,占比54.6%(见图2)。

(二)上海市民有较强的金融素养认知和提升金融素养的意愿

1.上海市民金融素养三问整体情况尚可

在学术界关于金融素养的研究中,Lusardi和Mitchell(2008)曾设计了关于通货膨胀、利率和多元化投资三个问题来测度金融素养,被称为“Big Three”(即金融素养三问)。该测度体系在许多国际性的金融素养测验中得到广泛使用。这三项基本金融知识有助于居民做出适当的金融决策。调查显示,针对国际常用基本金融素养三问(复利、通货膨胀、多元组合投资),上海市民金融知识水平较高。

(1)在利率尤其是复利的理解方面,本次参与调研市民超半数能够正确估算出复利的大致数值范围。有3200人回答正确,占比为53.68%;回答错误的784人,比例为13.15%;还有1977人选择了“不知道”,这一比例为33.17%。

(2)市民对于通过投资组合能够降低投资风险这一知识点的识别度最高,有3835人选择组合投资的风险小于单一投资,达到了总体的64.33%;有407人认为单一投资比组合投资更能降低风险;205人认为两种投资的风险一样安全;另有1514人选择了“不知道”,比例为25.4%。

(3)对于购买力平价问题的理解,仅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正确回答通货膨胀对于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影响结果。有2237名受访者回答正确,比例为37.53%;回答错误和“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29.64%和32.83%。

2.上海市民金融风险识别意识较强

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与风险的理解方面,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能够正确认知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有3635人回答正确,达到了总体的60.98%,市民对于金融风险识别意识较高,知道银行理财和其他投资一样都存在风险,知道产品亏损由投资者个人承担。认为银行理财和存款一样不会有任何损失的为351人,占比5.89%;认为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率就应该是实际收益的为165人,占比2.77%;认为投资者可以任意购买风险等级不同的理财产品的为536人,比例为8.99%;另有21.37%的人选择回答“不知道”。

3.受教育程度高和收入水平高的上海市民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好

我们以本次接受调研的市民受教育程度作为自变量,以金融素养五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因变量,分析了这两个因素和金融素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复利数值范围估算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的回答中出现了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群体略低于本科教育群体之外,所有金融素养问题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和本科这四个群体均表现出正确率随受教育程度提高而上升的规律。

调研显示,上海市民金融素养的差异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水平等特征密切相关。相关问题的正确率与受教育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见图3),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上涨而逐步提高(见图4)。

4.上海市民金融行为认知水平相对较高

本次问卷关于金融行为部分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于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做出决定的依据、持有的金融资产类别等内容。此外,为了更好了解上海市民养老金融情况,在金融行为的部分还增加预期养老主要的资金来源、应对养老需求要采取的措施等问题。整体上看,上海市民对金融行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

在不考虑其他风险因素的情况下,预期自己金融资产的年收益率在3%至5%的人数最多,达到3070人,占比51.5%;在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有61.08%的受访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独自做出决定;在持有的金融资产类别中,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分列前三,比例分别是78.85%、46.59%和32.41%。

针对养老需求会采取的措施方面,84.92%的受访者选择自己多存钱来应对养老,31.7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大病保险来提高风险抵抗能力”,13.59%的受访者选择商业养老保险作为预期养老的主要收入来源。老年人的“养老钱袋子”不仅关乎老年人个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也关乎老年人家庭的和谐,更直接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

5.上海市民提升个人金融素养的意愿较强

问卷关于金融素养提升包括三个问题,主要调查市民对于金融知识的兴趣点、金融素养提升的方式和针对养老金融方面的知识需求。上海市民对于提升个人金融素养,提高管理养老钱袋子的个人能力有较强的意愿。理财与投资、人民币知识和数字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内容排在金融知识需求前三;养老金融的知识方面,最感兴趣的前三个方面分别为国家养老金政策法规、养老理财规划和养老金融产品特点与购买渠道。

(三)存在的不足

1.养老财富储备意识不足,金融素养培育滞后于养老财富的积累

金融素养是对金融概念、风险和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在面临特定的金融环境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信地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做出有效地金融决策。从问卷整体情况来看,上海市民的金融素养教育滞后于养老财富的积累。61.08%的受访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独自做出决定。91.31%的受访者选择自己的退休金作为将来养老的主要收入来源。84.92%的受访者选择自己多存钱来应对养老。

2.市民偏好传统金融产品,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条款认知有待提高

问卷数据表明,在持有的金融资产类别中,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分列前三,比例分别是78.85%、46.59%和32.41%。在组合投资能够降低风险的问题上,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观点。说明上海市民对于存款和理财产品这两种最广泛持有的金融资产和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认知理解良好(见表1)。

上海市民持有金融产品偏重传统手段,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将银行储蓄作为首选。受访者对于风险较高产品的了解和接受度还不是很高,因而对投资高风险的产品涉猎少,这表明市民对专业性强、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态度谨慎。问卷中对于购买力平价问题的理解上,仅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正确回答出通货膨胀对于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影响结果。市民渴望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在金融知识的储备方面得到必要的专业指导和辅助,尤其是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偏弱的老年市民,加强专业化指导和服务对于提高养老服务金融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3.市民养老资金准备比较单一,养老资金准备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

在养老储备方面,目前多数人主要依赖社保提供的退休金作为其养老主要资金来源,个人在养老上的其他金融储备并不充分,并且缺少科学和长远规划。问卷中对于预期将来养老主要的收入来源,91.31%的受访者选择“自己的退休金”,45.66%的受访者选择“存款、房租等资产或生意收入”,13.59%的受访者选择“商业养老保险”。从调研数据中发现,目前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对养老进行了资金上的准备,准备方式以社保提供的养老金为主,多数人认为社保提供的养老金能够满足其现在和未来的基本生活,并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储备养老。

三、对策建议展望

(一)通过金融素养培训转变养老观念,实现从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的转变

调查数据反映出储蓄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上海中老年市民倾向于将养老资金存入银行,缺乏更丰富更值得信赖的养老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和方法。老年人很少涉足多样性的金融理财产品,原因主要在于对金融产品的认识较少,未来可探索通过理财规划相关课程让老年人充分认识金融产品的收益结构和为老年人解答相关的专业性问题。

通过金融素养的系列培训,转变养老主体的普通居民养老观念之后,实现从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的变革,才能真正推进金融服务养老的发展进程。储蓄并非不能养老,而是不能更好地实现居民养老。居民将自身财富以储蓄存款的形式保存,将致使其不能够充分享受社会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居民可以通过将养老资产较多地配置进回报率较高的资本市场,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提高退休后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金融素养培育,引导养老金融规划

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就为政府和社会开展金融素养教育提出了更广泛需求。

上海中老年市民长期以银行储蓄等稳健理财为主要投资方式,金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缺乏投资方面的相关知识,需要更多专业机构和专家帮助其了解和识别产品收益风险情况,以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做出选择与其风险偏好及生命周期特征相匹配的产品。另外,中老年阶段的财务状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量相对较多,但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参照年轻人的投资方式来选择理财产品,更需要适合中老年的金融素养教育形式。中老年群体金融素养相对薄弱和滞后,养老退休规划意识淡薄,也不利于社会养老服务金融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金融素养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帮助更多中老年做好养老金融规划。

(三)创新教育,发展老年普惠金融教育服务

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银发经济,“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的要求,为养老金融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对于大部分民众而言是一个新鲜的概念,金融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民众树立早规划、早配置的理念。全力支持银发经济和养老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持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发展普惠金融老年教育服务,以教育培训和促进资产管理服务为重点,不断增加人力教育资本投资,投资全民终身资产健康管理,延长资产寿命,使其和生命寿命变得同步,实现“教育一个人,影响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的。

表1 上海市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

问卷问题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不知道(%)

投资组合能够降低风险 64.33 10.27 25.4

购买力平价问题的理解 37.53 29.64 32.83

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 39.36 13.82 4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