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种精神,激励几代人
| ||
| ||
| ||
| ||
| ||
| ||
|
——跨越百年的对话:张謇精神光照企业家前行之路
狼山脚下,通扬河畔,唐闸古镇的南市街上,大生纱厂与大生码头隔街相望。
这里是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事业的基点,他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起步,兴实业、办教育、建市政,最终缔造了江苏南通这一“中国近代第一城”。
昔日纱厂公事厅的院落里,张謇植下的紫藤,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依旧生机勃勃。今天的大生集团,历经时代变迁,不仅在原址上延续着生产,更是将版图扩展至多个厂区,作为纺织业的“常春藤”,继续引领着行业的创新步伐。
草木一岁一枯荣,事业千磨万击还坚劲,呼应了张謇当年所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一个人影响了一座城,一种精神激励了几代人。薪火相传,张謇留下的事业和理念,成为激励企业家奋发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
开拓创新,强毅力行,通达天下,泽被社会……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用实践阐述着他们对于张謇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记者 黄淑慧 仲茜
1 敢为人先 赓续百年创新路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是胡适对张謇的评价。
今天,走进南通的厂区、学校、博物苑……张謇当年创设的众多“中国首例”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湮灭,他留下的传说和痕迹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驻足和沉思。
大生集团董事长漆颖斌,2006年来到南通工作,他虽非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不知不觉间也被这位先贤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打动。2011年底,他做了一个至今深感自豪的决定——通过公推公选加入大生集团,担任总会计师。
“和同事们聊起来,很多人都觉得,能够来大生这样一家具有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的百年企业工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漆颖斌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这份基业的传承与焕新,亦是一代又一代大生人心中牢记的目标。
张謇首开中国机器纺纱之先河,而2010年代的大生人,则是国内纺织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行者。
2012年,大生集团公司时任董事长沈健宏以及团队,确立了工厂数字化改造的方向。漆颖斌到任后,除了担任总会计师,还于2012年底兼任数字化车间项目办主任,亲历了中国首个数字化纺纱车间从蓝图到现实的过程。
“这对于中国纺织智能制造而言,是从0到1的一步。”漆颖斌回忆说,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素来有“千人纱万人布”的说法,在充分竞争、毛利偏低的情况下,行业里没有人敢迈出第一步,进行大的技术投入。不过,对于大生人而言,张謇留下的精神财富中,关键词之一就是开拓创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大生人的基因。
“大生发展历程中,有几个没有改变:名字没有改变;主业没有改变;厂址没有改变。”漆颖斌说,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内涵没有改变。
没有先例可以参照,为了改进生产装备,大生集团联合国内纺机厂商,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最终于2015年建成全国首个全流程、全国产设备数字化纺纱车间,将万锭用工降至15人,该车间也于2017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2020年12月,漆颖斌担任大生集团董事长后,进一步加大智改数转力度,建设智慧纺纱工厂。
2023年3月,大生集团10万锭智慧纺纱工厂全面达产,将万锭用工进一步降至8人,生产效率在数字化纺纱车间基础上提高了约20%,2023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为全国纺织行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新的标杆,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
目前,大生集团的碳中和纺纱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将是国内首家零碳纺纱工厂,预计于2025年10月大生纱厂创设130周年时达产。在漆颖斌看来,这既体现了社会责任,亦是大生又一创新之举。
在以创新推动内生式增长的同时,大生集团也通过并购的方式,拓展产业链版图。2020年,大生集团收购了当时属于华润旗下的大生三厂,实现了张謇创办留存至今的三个纱厂全部回归大生母体的夙愿。2022年大生收购华润旗下三家高支纱企业,进入全国棉纺织行业综合实力前十强。2023年又与江苏悦达纺织集团达成欧化印染项目合作,收购欧化纺织部分股份,进一步延伸纺织产业链。
创新之魂,生生不息。不仅是以大生集团为代表的高端纺织业,在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众多行业,一代又一代南通企业家始终站在创新的前沿阵地和风口浪尖。中天科技坚持差异化创新引领,成功打造了7个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创造了50多项国际、国内行业第一;通富微电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并举,自2009年起科技创新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众多案例汇聚出南通企业家的持续向“新”力。
2 强毅力行 砥砺奋进不止息
“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1899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时,国学大师翁同龢送来一副楹联,点赞张謇这位状元实业家。
状元办厂,看似容易,实则艰辛。1895年,张謇开始酝酿创办大生纱厂,历经44个月才最终建成。张謇从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以强毅之力行其志”。他甚至以“牛马”自称:“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
“我觉得张謇先生的精神最为打动我的,就是面对困难的坚韧不拔。”谈及学习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心得时,中天科技总裁薛驰分享说,在“新旧转换”间,这位先贤不断探索,甘为牛马,强毅力行,求变图强,直至晚年他仍在为各项事业操劳奔波。
薛驰眼中的父亲薛济萍,始终是兢兢业业、不知疲倦的形象。他记得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极致”。
20世纪80年代,薛济萍受命执掌如东河口砖瓦厂。在他的有效管理之下,厂子在几年之内蜕变成当地知名企业。20世纪90年代,就在砖瓦厂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的巅峰时刻,薛济萍依然坚定自我革新、勇毅前行,迈上转型之路。
在拆除砖瓦厂大烟囱的爆破声中,中天科技应运而生。从一家地方砖瓦厂转型高端制造,其间困难,无须赘言。在探索转型方向的最初两年,薛济萍也走过一些弯路。他和团队分成几个小组,在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地走访专家学者进行调研,最终决定进军光缆行业。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天科技已经发展成为光纤通信领域全球领军企业。2011年5月,中天科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试生产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光纤预制棒制造国产化进程。如今的中天科技,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海底光缆核心技术,在多个领域颇有建树。
已逾古稀的薛济萍,依然保持“996”的作息习惯,每周例会必到场,他把张謇的强毅力行精神带到了企业,躬耕一线的身影成为企业员工的榜样。
父亲的言传身教也极大地影响了薛驰。薛济萍于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0年后的2020年,薛驰也被授予这一称号,“父子劳模”成为佳话。
张謇强毅力行的精神,同样激励着神马电力董事长马斌。
28年前,马斌从无锡一家橡胶厂下海回到家乡南通,白手起家,创办工厂。彼时,国内电站设备渗漏问题,一直是电力行业的“老大难”问题。
“用原有的材料和模式,肯定无法改变,解决问题需要创新,更需要刻苦钻研、独辟蹊径。”马斌和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先后研发出技术填补国内国际空白的新材料复合外绝缘系列产品,彻底破解了电力行业外绝缘细分领域的百年难题,重塑了电网高效运行和安全。神马电力成为一家专注新材料电力外绝缘产品的全球知名科技公司,并于2019年成功上市。
“发现问题,就等于发现了机遇;解决好问题,才能抓住机遇。但在此过程中,企业家要经得住考验,需要像张謇先生那样强毅力行,不畏艰难。”马斌说。
坚韧不拔,砥砺奋进。事实上,南通“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和“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均源自张謇精神的遗产。张謇文化研究专家、南通大学兼职教授黄正平说,通商精神既是近代以来通商群体的历史经验和人文财富,更是当代南通工商界执着前行、再闯世界的文化情怀和精神动力。
3 通江达海 识势应变谋大局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之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之眼光。”——张謇这种国际视野,不仅在当时领风气之先,也深刻影响了此后一代又一代的通商群体。
通富微电名誉董事长石明达从小就听父母讲起“张四先生”(张謇家中排行老四,因此南通人尊称其“张四先生”)实业救国的事迹。
“家里有一张照片,是父母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在张謇墓前的合影,然后父母就和我们讲述‘张四先生’的故事,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张謇先生十分崇拜。”石明达回忆道,在江海大地上,张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润物无声。
长大后,石明达也走上了经营企业的道路,他把“产业报国”这四个字写入了企业文化中。
1968年,他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南通晶体管厂工作。在企业陷入困境的1990年,他临危受命担任厂长,并力排众议,通过技术改造上马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
借由这条生产线展现的实力,在日本富士通来南通考察时,石明达抓住了机会,促成了双方1994年的业务合作。1996年,南通晶体管厂改制成为南通华达微电子有限公司,并在1997年与日本富士通合资成立了通富微电。
石明达认为,国际合作思想的源头,依然要追溯到张謇经营理念的影响。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就延聘了一大批来自日本、德国、荷兰等国的科技专家。张謇还把绣织局开到了纽约第五大道。
今天,国际视野和开放胸襟,已经是企业家精神中的应有之义。观大势,谋大局,方能干大事。
2016年,通富微电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斥资3.71亿美元收购了AMD苏州和马来西亚槟城封测厂各85%的股权,成为AMD在封测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
这一收购无疑是通富微电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一跃。以此次收购为基础,再加上自身的发展,通富微电成为国内第二大、全球第四大封测企业。
“我们现在办企业,应该积极地拥抱世界。”石明达透露,通富微电当时并非最早接触AMD的企业,但他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达成收购,对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有望形成较大助力。他积极与AMD以及通富微电外方股东沟通,最终达成共识。
以国际之视野,倾三十年之力,将一家濒临倒闭的地方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封测巨头,石明达感到欣慰,但他也坦言,中国半导体产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依然任重道远,不能懈怠。
年近八旬的石明达,这两年将儿子石磊推到了企业运营的台前。“《愚公移山》里有句话:‘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们的半导体事业同样如此,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奋斗,必然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实现赶超。”石明达说。
“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之潮流浩浩荡荡,要有洞明世界大势的开放胸襟。作为当代通商,我们将积极传承、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中天科技总裁薛驰说,近年来,公司坚持外循环向上思维,多个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国际业务实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覆盖。
追江赶海,通达天下。通富微电、中天科技、中国天楹、恒辉安防等一批南通企业,近年来纷纷推进国际化战略,不仅大力布局海外业务,还通过并购、直接投资等方式在境外设立生产基地,加快拥抱世界的步伐,也拓宽了自身的舞台。据统计,目前南通走出国门的工商界人士就有10万人之众,他们的足迹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兼济天下 言商向儒惠民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张謇给纱厂起名“大生”的由来,这一名称也承载了张謇对于民生福祉、社会责任的关注。
“言商仍向儒”,张謇兴办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民生。用企业所获利润,他发起兴建了纺织、医学、农业、商业、水利、船政、刺绣、戏剧等一批学校超300所,形成了近代基础教育体系雏形,还办了文化、慈善、水利、交通、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公益事业。
2021年1月6日,南通张謇企业家学院揭牌成立,肩负起传承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培育新时代“张謇式”企业家的时代重任。短短不足4年时间,超过10万人次来此学习交流。
每一位来学院学习的学员,都会进行“社会责任课程”的研学,无不被张謇的家国情怀所感染。
“人民需要什么,我就兴办什么。”力星股份董事长、78岁的施祥贵说,“张謇先生的民本思想,让我大为触动,深深敬仰。”
在学习张謇企业家精神的过程中,施祥贵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创办企业的目标,和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理念。
从17岁当学徒进工厂,施祥贵的大半辈子都在研究钢球。他创办的力星股份,是一家专注于钢球制造和通用机械及零配件研发生产的制造业企业。几十年来,工厂已生产超过20亿颗钢球,成为全球较大的专业化钢球生产基地。其生产的特种钢球,更是解决了中国高铁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难题。
20世纪90年代,在钢球行业需求增长之际,施祥贵并没有大踏步地跨越发展,而是小步稳跑。用他的话说,就是“建一点,投一点,赚一点,还一点,再赚一点,再借一点。从橡胶球,到不锈钢球、滚子、滚珠钢球,一步一个脚印”。
为什么这样做?施祥贵认为,办好企业不单是为追求利润,还要对员工负责,对社会尽责。“这么多年来,我们企业没有一天发不出工资,没有一天产品卖不出去,没有一天工厂发生危机。”对员工如此,对社会也如此。力星股份建起了行业首批智能化5G生产工厂,率先实现了绿色低碳化、安全高效无污染的流水产线。
施祥贵把研读张謇精神融入了他的日常,常与身边同事分享学习心得。在他撰写的学习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择一业、终一生。现在力星股份有1000多名员工,我要和他们一起,持续对国家、社会、企业作出贡献。”
“百年前,张謇先生在建城之时,就设计了环城绿化,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恒辉安防董事长王咸华也对张謇的社会责任感高度认同。今年,恒辉安防在建立安防行业第一家“灯塔工厂”后,公司年产11万吨生物可降解聚酯橡胶新材料项目开工。
“这是一款无公害、可降解的橡胶新材料,可以应用在汽车轮胎、橡胶鞋上。”王咸华介绍,此次布局新产线,公司高端纤维产业链再次延伸,更重要的是,新产品不仅为消费者提供舒适体验,对环境也更加友好。而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项目的落地,公司还成立了“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多所院校建立起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推动创新与实践的深入融合。
时代向前,情怀不改。今天,在开拓业务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环境保护、捐资助学、解决就业等方面持续不断回报社会,已经成为当代企业家的共识。
“家国情怀、开放胸襟、创新精神、诚信品格、民本意识等等,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南通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謇企业家学院院长单晓鸣说,张謇曾有一句箴言,“身居台角,光照四方”。张謇精神的光辉跨越百年,时至今日仍在照亮企业家的前行之路,深刻影响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创新创业、实业报国大潮。一代又一代“张謇式”企业家脱颖而出,他们在实践中传承、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