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财经新闻
  • 4:调查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评论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融资念响“紧箍咒” 聚焦年报行情
  • 成长抑或价值——2015基金的生存之问
  • 食物鄙视链
  •  
    2015年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融资念响“紧箍咒” 聚焦年报行情
    成长抑或价值——2015基金的生存之问
    食物鄙视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成长抑或价值——2015基金的生存之问
    2015-0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成长抑或价值

      ——2015基金的生存之问

      ⊙本报记者 周宏

      

      “To be or not to be.”这个莎士比亚式的问题,现在已成为2015年基金经理们的心头之问——“To be(成长)or to be(价值)?”

      说这是生存之问,并不夸张。因为过去的几年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几乎能够决定公募基金的业绩,甚至是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请看历史。

      2010年,A股小盘股风潮崛起,成长投资风格基金经理全面掌控基金业绩涨幅榜前列,那一年的公募基金冠军叫华商盛世成长,不说也知道这是什么风格的基金了。2011年,A股市场全面下跌,价值型基金业绩大幅回归行业榜前列,多位价值型大佬的蓝筹基金年末业绩排名靠前。2012年,A股处于风格转换期,但整体仍是成长风格占优,期末多家名称中带科技、中小盘的基金业绩排名前十。2013年,成长风格被放大到极致,传媒股的配置比例成为整个行业的业绩比拼关键,80后管理的科技类、新兴产业类基金全面接手行业最前线,新锐大放异彩,不少价值派老将黯然出局,是真的出局——退出行业。

      时光流转到2014年,上半年,新兴产业继续强大,“风口论”遍及全行业,投资机构全面转向“听风——辨音——捉猪”的新兴投资三步法。但到了年末四季度,价值风格突然卷土重来,大象级别的金融证券保险三大板块跳起“狐步舞”,成长股年末猛摔,最终价值型基金凭借最后两个月的冲刺,全面超越成长接盘2014年度的业绩排行榜。

      上述已经发生的故事,充分证明了风格的判断对于一个公募或私募基金经理的重要性,那么2015年的股市,应该属于成长派还是价值派呢?

      有人说2015年属于价值股,而且说的声音不小。

      曾经的公募价值派大佬邱国鹭在国信证券论坛演讲时说,2015年股市仍然处于估值修复阶段,未来机会仍在蓝筹股。他的理由是,这轮行情的启动原因就是两个:第一是估值低,蓝筹股估值很低,特别有一部分金融、地产蓝筹股,银行平均可能都只有四倍的市盈率,平均都跌破了市净率。第二,出于流动性放松的预期。而这个逻辑会继续存在下去。

      不过,“邱sir”在演讲中也有一段,是讲述价值投资的有效性的。他说:“从2009年到现在,价值投资除了2013年业绩不理想,其他5年每年业绩都非常好,而且累计下来也很好。我看好的金融地产这些低估值蓝筹虽然2013年有些难受,但是2014年全涨回来了。”他还说,“市场把医药股炒到40倍的估值。如果银行真的倒掉了,土地卖不动了,你认为地方的医保还能够给大家付费啊?一样是不能的。”

      除了邱国鹭,还有很多报道显示,不少私募基金经理也看好蓝筹,而且,是从资金层面论述的。比如明达资产总经理刘明达。(从报道措辞看,他说的就比较激进了)他认为,资本开放会创造大牛市,使得蓝筹变得稀缺,沪港通只是外资配置A股的开始,境外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追求的回报率不足4%,而中国资产市场多只股票分红率超过5%。预计未来外资会加速进入A股,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也将激活境内投资者的热情,保险公司和社保机构对蓝筹股的配置会加大,蓝筹将变得稀缺。这个逻辑似乎也有些道理。

      那么回到成长股来说,有没有人看好成长股?当然有,而且数字和逻辑也很坚定。

      从数据上看,过去两年,成长风格在A股市场都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而且从2015年的第二周开始,成长股和价值股的表现似乎又有了切换。一批成长股又猛涨起来,而一些去年的牛基业绩也回落了下去,这给了不少成长型基金经理莫大的信心。

      从逻辑上看,2015年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前两年没有太大区别。连邱国鹭也在演讲中认为,2015年中国经济基调是不悲观也不乐观,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增长乏力。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过去两年的“新兴科技救经济”的论调仍然有可行之处。一面是产能面临清洗的传统旧经济,一面是市场预期空间巨大的新经济,你认为应该占哪边,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选择也着实有些难度。

      2014年已经过去,2015年的首月已行进过半,但关于2015年价值和成长的命题答案,还没有明显的蛛丝马迹,希望这个答案能早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