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特刊
  • A3:特刊
  • A4:特刊
  • A5:特刊
  • A6:特刊
  • A7:特刊
  • A8:特刊
  • A9:特刊
  • A10:特刊
  • A11:特刊
  • A12:特刊
  • A13:特刊
  • A14:基金·视点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人物
  • 应对隐性市场操纵全力提高法律执行力
  • 地产、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争抢离职公务员
  • 研判股债未来走向的基准
  • 对预期的预期
  • 外论点击
  •  
    2015年4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评论
    应对隐性市场操纵全力提高法律执行力
    地产、金融和互联网行业争抢离职公务员
    研判股债未来走向的基准
    对预期的预期
    外论点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对预期的预期
    2015-04-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丁 峰

      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上证指数几乎没有调整,呈射线般一气上涨了约1000点,幅度达约30%。其势头很像上轮大牛市2007年3、4月间的表现。不过,当时沪市周交易量在5000亿至10000亿之间,而目前沪市单日交易量就已近万亿。与此对照的是,2007年GDP约25万亿,今年GDP可达68万亿,这期间GDP是期初的近3倍,但交易量约是期初的6倍,可见这次行情比上次火爆得多。

      资金量是最靠得住的指标:今年初,证券交易保证金余额和融资余额均约为1万亿;截至4月中旬,保证金余额约2.5万亿,融资余额约1.7万亿,两者合计增加了约2.2万亿。这笔天量增量资金把沪市总市值从年初的约41万亿推高到目前的约55万亿,总市值增加14万亿。与此同时,日均开户数也迭创新高,比如4月第三周日均开户数(以一码通计)约25万户,与第二周的日均21万户环比也在不断增加。种种情况说明,至少从目前看,市场热度暂时没有衰减的迹象,如果没有突发因素,这种势头还将持续。

      但是,毕竟短期内大盘涨了这么多,会不会有调整?当然我们可从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技术面等各方面找出各种理由,重仓者强调积极因素,轻仓者或空仓者强调消极因素。其实,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总会有正反两面的因素相互交织。投资者唯有在嘈杂的环境和海量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抓住关键要害,才能做出科学预判。这也是对综合投资能力的考验。

      然而,判断总是由人做出,或多或少总带有情绪化的成分。其中,预期心理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确,在过去的一个季度里,基本面没有重大的变化;资金,如货币总量M2变化也不大,资金没多多少也没少多少,但行情变化之快让人瞠目结舌。说到底,滚滚的人群和汹涌的资金涌入股市,是在乐观预期驱使下完成的。在强烈的财富效应下,每个进入股市的人也觉得这是个抢钱的机会,机不可失。于是,在股指连连走高的激励下,乐观预期不断被验证和强化,形成了正反馈效应。年年岁岁花相似,每次牛市都是这么演绎的。知道这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去判断这种效应何时到了真正开始逆转的拐点,从而提前准备。

      炒股失败过的艾萨克·牛顿曾这样慨叹:“我能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是的,心理预期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但细加分析,还是能厘清一些基本脉络的。预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理性的预期。在资本市场上,总是有少部分人通过严谨细致的专业分析,提前预知市场和个股的投资价值,并有勇气下注,在市场低迷期,他们形成了市场和个股反转的引发力量。反之,在估值和成长性已严重透支未来业绩时,这股理性的力量也会逐步撤出以回避风险。理性的预期非常专业化,也很“孤独”,往往和主流的观点相左。比如,在白酒行业寒冬期,茅台曾饱受质疑,但近日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表现不错的业绩后,大家才开始发现其业绩向好的拐点,不过,这时茅台的股价却已创出了历史新高,比一年前翻了一倍还多。如果没有事先的理性预期和果断增仓,怎么能享受这段期间的收益呢?

      第二种是跟随的预期。这种预期追随别人的步伐,是市场助涨助跌的力量,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却是一股巨大无比的市场力量,发作起来谁也控制不了。不但能暂时打败第一种理性的预期,甚至能极大地影响和左右理性预期。跟着中国大妈去炒股,听起来虽有些荒谬,但短期内却不能忽视它,也不能反着做,否则很可能丧失机会成本。

      第三种是对预期的预期。有时投资者需要跳出“庐山”,解析大众和市场的预期。既不能以理性者自居,对市场的非理性嗤之以鼻;也不能沦为市场的投机分子,在趋势的小波浪中腾挪起伏,试图战胜市场。要对预期进行预期,就得要把握好左右市场预期的主导因素。比如目前,官方对资本市场的态度很重要。每到周末大家就高度关注新闻,看看双休日期间会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对下周的大盘走势有什么影响。所以,周末的行情波动在所难免。不过坦率地说,世界上每一个政府都不会不希望股市健康向上,尤其在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哑火,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高筑,各项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杆见效,各方都就寄希望于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好了,经济的潜在隐患和压力都可以大大缓解。于是,适当增加直接融资供应,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通过市场的手段增加高效和有市场需求支撑的产能释放,从而加大财富的创造和供给,就成了官方态度的主导思想。注册制改革,对违规交易加大力度查处,叫停对赌投机资金,善意提醒市场的盲目炒作之风,无不围绕这一主导思想展开。

      接下来的几个月,是密集经济刺激政策的释放期和见效期。如果运行下来,成效显著,无疑可为资本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反之,如果效果不理想,那投资者就需要特别小心了。此后可能会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出台,资本市场可能会有波动和调整。到那时,想必所有预期都会更新。

      (作者系独立投资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