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月13日

查看其他日期

大道之行,至诚如神

2016-0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沃伦·巴菲特
  1996年1月24日本报“中国经济学人”版刊载《证券投资巨擘——华伦·布费》

——写在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传播二十周年之际

⊙陈 理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大道润物细无声息。

二十年前,巴菲特投资思想通过孙涤教授在《上海证券报》的专栏文章登陆中华大地时,知者、受者、行者寥寥无几,笔者有缘、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亲历、见证了这一投资大道的传播、发展、壮大过程;二十年后,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方法已发展成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投资流派,虽还谈不上蔚然成风,但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和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伴随着质疑、争议和反复。从1995年底到2002年间,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展缓慢,直到2003年底至2004年4月,沪深股市走势如虹,“五朵金花”全面盛开,价值投资才开始广受瞩目。而随着上证指数击穿1300点“铁底”,“五朵金花”几乎全面凋零时,市场对价值投资看法也随之逆转,代之以“巴菲特陷阱”、“价值投资困境”、“A股应该价值投机”等倒彩声。

2005年至2007年,股市大牛,价值投资效果显著,市场对价值投资的追捧随之又达到沸点。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再度落至冰点。当年12月,笔者在中道巴菲特投资俱乐部年会上作了《全面理解并坚持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演讲,提出巴菲特投资思想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投资系统,是个开放式的投资系统,巴氏投资方法可划分为常规投资和非常规投资两大部分,并提出坚持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八条原则。2009年股市大幅反弹,市场对价值投资的信心有所恢复。

在股市变幻中,价值投资法路遥知马力,经受住了考验,逐渐为更多的投资者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所接受。十几年前,笔者参加股东会和公司调研,很少碰到价值投资者,但近几年,明显感到价值投资的同道有了显著增长,中道巴菲特投资俱乐部近三年迅速发展壮大就是一个缩影。

当然,争议仍然广泛存在。从1995年底到2010年的15年,争议集中在“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是否水土不服”等问题上,2011年以来,争议更多集中在“在中国如何做好价值投资”等问题上。

笔者认为,巴菲特投资理念在中国不存在水土服不服的问题,而在全世界都具有普遍适用性。因为投资本质、市场机制、人性弱点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象不同而已。而价值投资正是根据本质来决策的。

认为巴菲特投资理念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有两种情况:一种并没有认真研究、透彻理解、实际应用巴菲特投资理念,他们认识的巴菲特投资理念和实际的巴菲特投资理念差异很大;另一种是,部分人研究了巴菲特投资理念觉得很有道理,但应用的短期效果不好,就放弃了。

认为巴菲特投资理念在中国水土不服,具有代表性的理由不外乎两条:

第一,美国股市是成熟市场,沪深股市是“新兴+转轨”的市场,不规范、不成熟,投机气氛浓厚,不适合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

这条理由站不住脚。价值投资理念的恰恰产生于1930年前后大危机时期不规范、不成熟的美国股市。那时美国连证券法都没有,公司财务报表也非常不规范、不透明,正是格雷厄姆开创了财务分析这个职业。反过来讲,正是不规范、不成熟,大多数人去做短线投机博弈,为少数价值投资者制造了低价买进好公司和高价卖出的机会。

2007年巴菲特访问韩国,也有人提出“韩国股市结构不适合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巴菲特表示:“以在美国完全相同的方式对韩国投资,那样的投资也获得了成功。”他反问:“如果不是价值投资,难道要无价值投资吗?”并强调“没有其他的代替方案。”

2010年巴菲特在中国之行中也表示:“如果我在中国,我也能取得同样成功。”有趣的是,在美国,人们也质疑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是否有效。巴菲特曾言:“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率的,我将会流落街头,沿街乞讨。”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2007年有个实证研究课题,通过对1997年至2006年十年中766家公司的统计研究,发现有24家公司超越了同期指数表现,股价年复合收益率在15%以上,且呈现稳定上涨的特征。这24家公司有13家符合巴菲特选股的特征。投资者如在十年前选取这些公司投资,长期持有至2006年,便能取得超越市场的回报,这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一样适用于沪深股市。

第二,中国没有好企业值得长期投资。

这条理由也不符合实情。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涌现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他们甚至比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勤奋、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中逐渐脱颖而出。尽管优秀企业比例比发达国家小,但作为价值投资者,能发现50家优秀的企业,再选择其中5或15家估值合理、具有安全边际的企业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就足够了。

关于“在中国该做纯粹的价值投资,还是价值投资和趋势投机相结合?”的问题,笔者前几年曾数次写文章提倡要做纯粹的价值投资者,至诚如神,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学习、持续积累,才能逐渐解决投资路上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惑、不惧、不忧,最终达到高明投资的境界。而“矩”就是价值投资的三条基本原则:把股票当成生意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市场在那里服务你,而不是指导你,要牢记“市场先生”的寓言;投资要有安全边际的保护。价值投资也可有多种风格,但这三条基本原则不可违背,否则就会滑向投机的泥潭。试图用投资和投机相结合、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相结合、价值分析和趋势分析相结合的所谓“策略投资”来解决投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流行的谬误。

技术分析是投机者的工具,但绝不是价值投资者的有效工具。巴菲特早年学过技术分析,绘制过股价图表,但接受格雷厄姆的思想后就放弃了。他把技术分析比喻为“图表巫术”。他说,技术分析误导你的次数不比有用的次数少。

研究公司,只要肯下功夫,准确率可达90%甚至更高,但图表技术分析准确率很难超过60%。10年前我和香港一位技术派大师曾就技术分析做过深入探讨。他坦承运用技术分析预测,五次只能做到正确三次,所以他也常犯错,亏损是家常便饭。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具有很大优势,因为有优秀公司和安全边际的双重保护,长期亏损和犯大错概率很小,巴菲特在7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可以做到99:1的准确率。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价值投资的基础优势之一,就是不受市场情绪和价格波动的影响。一位真正的投资家,任何时候都有对市场报价置之不理的权利,决不会因别人的不理性情绪和所谓波段或市场热点,被动地犯“追涨杀跌”等“强迫性错误”。俗话说:“脚踏两条船,必然要落空”,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策略投资”所面临的困境。

那么,在中国应照搬巴菲特方法,还是应该结合中国国情,有所创新发展?

我的看法是,在坚持巴菲特基本投资思想的基础上应更多体现在“三化”和“三实”。三化即中国化、个性化和时代化。中国化,更多地听从中国的召唤,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智慧和力量,如阴阳平衡、物极必反、祸福相倚、守正出奇、不战而胜、中庸之道等,提出了实力选股、阴阳组合、中庸操作、自然心态的基本投资策略;从中国国情和资本市场具体特点从发,找到实战解决办法,例如针对中国经济和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的“新兴+转轨”的具体特点,提出了长期收藏+滚动操作+特别情形的中庸操作的策略。

个性化,更多地听从内心的召唤,从自身性格、心理特征和偏好制定相应的投资系统和投资策略,构建相应的投资组合。

时代化,更多地听从时代的召唤,与时俱进。2011年从芒格投资比亚迪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原点分析方法,突破了巴菲特的经典分析框架,稳步、渐进地拓展能力圈,将投资范围拓展到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2015年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提出了用工匠精神,把投资做到极致。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里,将护城河的来源归纳为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四个方面,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更强大的新型护城河——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开创了这种新型护城河之先河,腾讯等也围绕核心平台构建了自己的生态系统。最新的一种生态系统,是乐视正在致力打造的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这种模式以其颠覆性和实施过程中的激进勇猛,引起较大争议。

三实即实业眼光、实业的心态、实业的推动。这几年来,一方面注重深度调研挖掘机会;另一方面投资决策也是建立在投资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基础上。2012年提出了“二级市场类PE”的投资模式,例如通过“原点分析”和商业模式三要素的评价,认为苏宁是最好的类PE项目之一。这种类PE的思维,是主动型的价值投资,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战略和价值提升,投资思维前移,走在财务报表和市场曲线的前面。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是多方共赢、宁静致富的投资大道。二十年来造福大量中国投资者,造福中国资本市场,也造福中国经济。

(作者系实力资产CEO、首席投资官,中道巴菲特投资俱乐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