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月1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巴菲特身上我们能再学到点什么?——我的回忆与思考

2016-0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孙 涤

1996年初我在《上海证券报》专栏上推介巴菲特等人的证券投资实践及背后的理念指导,不知不觉过了二十年,而价值投资也从不曾听闻到家喻户晓,成了市场通识。其间A股市场的发育壮大,变为全球规模最为可观的交易场所,波动幅度和换手率无人可及。这些都是当初即在梦里都无法预想到的。

当初写随笔介绍价值投资,在我却是无心栽花。那时我作为美国富布莱特学者到吉林大学客座一年。长春的冬天很冷,每周只需授课一、两个半天,枯坐在招待所未免太无聊,所以欣然应承上证报的邀约,写起随笔专栏。栏目取名“管理琐话”,也是仿效随笔大家张中行老先生的名作《负暄琐话》而取的。

1995年的沪深A股市场,虽尚处襁褓阶段,但已闹出了国债期货“327”风潮,许多人甚至把身上“最后一件衬衫”都赔掉了;而此前几年在我国台湾,行情剧烈震荡,股市塌陷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因此,以我在金融管理的职业训练和兴趣热情,推介巴菲特和索罗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不过当年到吉林大学讲学,我并无这个计划,也没带相关参考书籍,自然谈不上谨严。然而,我的“琐话”能得到上证报的支持,之后又选择专栏的五十余则随笔,出版了《管理琐话》集子。为此我要向当年上证报的编辑,也代表读者和投资者大众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传播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准则,仅凭记忆所及,会不会把“真经”给念歪了?我心有忐忑。为了写这篇回顾,我又重读了《管理琐话》的相关文章,觉得基本还靠谱。在当时的文章里,我还预见到了价值投资方法在中国实施的一些难处。此后这些年,我曾集中介绍过巴菲特的一些进展,促进领悟他的积累财富真谛,包括“为富求仁——谈巴菲特的积累和捐助的效率”(见《青铜法则》,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我以为,只知巴翁如何赚钱的效率,而不知他如何用钱的效率,只了解巴翁财富积累的门道,不思其积累财富的意义所在,怕是学不到价值投资真经的。

可以说,正是巴菲特的财富观引领了我对他的关注和崇敬。我在美国修博士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金融和管理课程与价值投资观念方法基本上绝缘,即使冷门的参考资料也不会谈到这些内容,因为巴菲特及其所代表的价值投资从哲学观念到假设前提到推理逻辑,都与课堂里教的主流理论和方法相龃龉。《财富》杂志有篇专题报道(“你是否应该把财产都留给儿女?”1986年9月29日),引起了我对巴菲特的关注。巴翁在那篇对美国超级富人怎样安排身后财产的访谈中的观点极有意味,他说“留给你孩子的钱,要足以使他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又不足以使他们无所事事。”这个见解极大地启发了微软的盖茨先生。后来他们两人在全球发起富人捐赠公益事业的号召,早早就把自己95%以上财富捐了出来。

巴菲特教育儿女的方略也令人叫绝。譬如,他投资农场让长子霍华德来经营,考核标准是霍华德体重不能超标,必须亲力亲为干活。这件事在1990年见报后,我还饶有兴趣地与正来访洛杉矶的杨小凯和林毅夫讨论过。霍华德目前是公司董事,将来的董事长人选。

我还记得曾在课堂上和金融教授讨论过巴菲特的案例,老师颇不以为然,说即使投硬币20次,一连翻出20次正面的也总有可能,只是机会小点,百万分之一左右,或许巴菲特就是一百万个投资人中的那个幸运儿吧。我于是来了兴趣,长期跟踪巴菲特。在接下来的20年里,巴菲特至少有18年跑赢大市(S&P指数),机会不会高于五十万分之一。就像一个棋手在围棋大赛中连赢了20个冠军,你能相信他的功力不是超九段,只靠运气吗?

巴菲特和价值投资家虽然对“市场先生”不以为然,但致力于利用“市场先生”的谬误和失误来逮住机会,从而在市场博弈中胜出。巴菲特有不少名言和妙喻,不过他的伙伴蒙格先生的表述更直截了当:“要逆向思维,凡事须逆向思维。”总是逆向思维,耐心权衡,洞察市场机遇来临前的一刻,断然“逆向操作”。这个金融市场博弈的精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行而有成果更是极难。

敏于观察,勤于学习,善于分析,是巴菲特能逮住最佳的一刻断然出手的基础。往往一个大案子,譬如今年决定购买精密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花了300 亿美元,巴翁自称只用了15分钟就搞定了。有其他任何人做得到吗?而他做最终决定的15分钟前,是不是已耐心尽职调查了不止15年,谁能说得清呢?

最主要的,恐怕还在于追问一个问题:我们还能或说还该从巴菲特学到些什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过去出于好奇、眼下在反复琢磨、日后仍将不断探询对它的回答。尤其在当下,元旦之后沪深股市一再“熔断”,令做多做空一起傻眼;而巴菲特去年业绩跑输大市,也给价值投资方法蒙上了些许阴影,回答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紧迫。

巴菲特是不是个幸运儿,就像我的金融学教授说的那样?我以为并不全无道理,就连巴翁自己都一再承认他特别幸运,他所处的市场环境助成了事业发达。青年巴菲特刚迈入股市的1953年,美国股市才刚刚回到1929年大萧条前的峰值,折腾了二十余年,市场规范得以重建和增强,证券交易才从“不务正业”的投机提升为促进经济成长的正当职业。我常在想,要是美国私有产权制度不完备、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内线交易猖獗、财务报告掺水、交易信息茫然的话,巴菲特难道还能有信心,不顾美联储存在与否,货币和利率政策如何,即令股市关闭一年半载,还有耐性持有一个企业,来展望长期赢利吗?

研究专家们认为,在巴菲特诸多优异禀赋中,最难学的是他的“定力”。要知道,巴翁的定力是他综合考量的结果,从长计议是其中的特质。巴菲特深知,证券投资是一种人际博弈,也许是人和人竞争中很艰难的一种,就是你和万众海选的结果——“市场先生”在斗:趁着“市场先生”赚的时候一起赚,在“市场先生”赔的时候您能少赔甚至不赔,你就胜出了。能领悟到这一点,并能贯彻之,你当保有信心,在股市里保值和增值。毕竟,股市是你的财富最有可能保值增值的场所。这已在长跑竞赛中被各国实践所证明。

“从长计议”,也终将在我国得到证明。借用巴菲特的一句话告诫投资人,要是你会因为短期亏损而痛苦紧张到睡不着觉,自当别论,那就请收手吧。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提)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协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