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8月9日

查看其他日期

化解银行危机的钥匙
还在政治

2016-08-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
  (美)查尔斯·凯罗米里斯
  史蒂芬·哈伯 著
  廖 岷、杨东宁、周叶菁 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评《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徐 瑾

金钱永不眠。

在信贷经济中,银行体系如同经济的血液,大河一般奔涌不息,浸润河岸的商业。而银行危机也时有发生,如同河水泛滥或者枯竭,导致河岸人家流离失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方对于银行危机的研究也在深入。查尔斯·凯罗米里斯、史蒂芬·哈伯的《人为制造的脆弱性》即其中佳作。

和以往类似的著述聚焦行业不同,两位作者将银行业危机放入政治经济学框架之中研究,通过借鉴诸多历史以及经济史的结果,探索了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政治根源,令人耳目一新。查尔斯·凯罗米里斯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制度教授,斯蒂芬·哈勃是斯坦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和胡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不同的背景也使得本书立场丰富,叙述有趣。难怪此书一出版即位列英国《金融时报》年度图书候选名单。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指出了一个直接、简明而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银行危机广泛存在,很少有例外,即使是在广泛受到认可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如此。在两位作者统计的117个国家中,1970年至2010年间,只有34个国家未遭遇过银行危机,62个国家遭受一次危机,19个国家经历了两次,个别甚至经历了三次四次。更进一步,在这117个国家中,只有6个符合高效稳定标准,比例不足5%。其次,银行业状况并非无规律可查,即银行服务越充足的国家,往往经济越富裕,例如刚果是样本中最贫穷的国家,银行对私人信贷占据GDP比例只有11%,而最富裕国家大概是87%。最后,即使是在富裕国家之间,银行危机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最鲜明的对比是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都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与高效廉洁的民主国家,即使如此,两者也截然不同,美国不仅四十年间遭遇过十多次银行危机,而且在1920之后遭遇了三次系统性银行危机,最近一次金融危机还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加拿大则表现良好,对银行危机几乎具有免疫性,即使在中央银行诞生之前也安然无恙。

既然金融如此重要,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不同国家的银行制度以及表现?两位作者回顾了英国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历史,论证有特许经营权的银行其实是现代国家在壮大经济中之必不可少者,第一部分的结论即是“没有国家,无以成银行;没有银行,无以成国家”。这一观察与笔者的著作《印钞者》意思暗合,英格兰银行诞生的过程,其实正是顺应了英国崛起的大背景。也正因此,虽然投资银行在新闻以及大银幕中等惹人眼球,但是在国家层面,最为重要的仍旧看似平淡的商业银行,正是商业银行,决定了国家最为宝贵的金融资源,即信贷的分配。 

事实上,银行制度与政治结构相关。即使在民主国家也存在各种利益团体的平衡与博弈,从而决定了该国的银行体系;换而言之,一个国家不是“选择”哪种银行体系,而是“获得”了某种银行体系,该体系适应该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权力分配格局。还是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两个国家银行系统的表现不同,很重要一点在于准入与监管不同。加拿大的监管由上下两院共同承担,而美国基于分权的政治思想使得银行监管不少在州一级政府,在各种说客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制度之下,一方面美国的大银行跨州扩张受到约束,无法将风险分散到全国,另一方面各州中则存在各种小银行,而这些不算稳定的小银行利用其政治影响力,延续了自身存在。关于美国银行格局,其实可以追溯到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时代,汉密尔顿一直期待能够建立强大的中央银行,效仿荷兰模式,但是各类林立的小银行利用分权思想使得美国一直难以推行金融监管与管理集中,这也间接导致了日后多次银行危机。

该如何治理银行体系如此突出的毛病呢?困难在于,虽然所有政府都会监管银行,但几乎所有政府和银行之间都有各种利益冲突,在选民、储户、政府、股东之间利益分配及平衡,构成了银行系统的差异性甚至脆弱性之源。银行和政府所建立的制度安排就是这一整套博弈的结果,如产权保护、股东的有限责任与监督管理等,这些条款往往随着潮流不断变化。很大程度上,这种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是各利益相关方合谋的结果。

对银行系统的弊端,《人为制造的脆弱性》给出了全新的解释,但对未来如何改革仍旧充满疑问。加拿大作为本书的标杆国家,最大亮点在于迄今从未发生过大型银行危机,但是其本身金融却远远谈不上活跃,金融业发达程度无法与美国相比,其稳定是以牺牲效率和保护为代价的。也许到了今天,人们会重新反思金融业发达的后果。毕竟,金融业过于发达会挤出别的行业,更不用说银行危机救助往往挤占纳税人资源。据两位作者统计,近40年银行救助直接财政成本中值为GDP 的6.8%,危机期间国家债务增加的中值为GDP的12.1%。但即使如此,金融业的发达仍是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加拿大或许可以作为稳定的样板,但却很难成为银行未来的楷模。

银行系统如此重要,同时又具备巨大的外部性,银行自身的安全不得不依赖法律乃至政府,以至于无论民选政府还是独裁政权都不得不加以监管以及重视。自银行制度问世以来,不存在没有政府积极参与的银行体系,也没有哪个政府能在银行出问题时成为完全中立的仲裁者。理论上,银行应该属于重要到不应该出错,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稳健高效的银行非常之少,甚至到了危机时候银行往往陷入大到不能倒境地,而不得不由纳税人出资营救。直到今天,功能失衡的银行体系普遍存在,而解决之道难觅。

人人都有银行账户,但未必人人理解银行。银行的行为逻辑是通过吸收存款和筹集股权融资,并贷给合适的借款人。在逐利思想之下,其经营本身具备跨期交易及放大杠杆的本能,者会使银行体系天生的不稳定性在信贷经济之下被日渐放大。对此,未来的出路或许在于,在加强集中监管之外,尽力提高选民对银行的了解,加大普及经济金融的力度,使政府能多少免于民粹的压力,做出更为中肯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