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市场的事情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

2016-08-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周业安

经济学家观察了几十年,一直纳闷,怎么那些股权分散的公司不仅没有病入膏肓反而风生水起?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知后觉的经济学家才突然明白,原来以前掐指算命时少了个因子:控制权市场。而这些公司的控制权就像一个特定的市场在运转。

有些公司想上市,有些不想上市。各有各的算盘。人们似乎只在乎上市的好处,忽略了坏处。这可能是因为市场上钱多人傻,韭菜割了一茬能很快长出来。偶尔冒出一两个野蛮人,那也是运气不好。对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而言,即便很多机构和个人想做野蛮人,也没多大机会。野蛮人要野蛮,那也得有条件。除了财力足够,还须买得到足够的股票。但A股上市公司大多股权相对集中,野蛮人辛苦搜集筹码,也未必能坐上控股股东的宝座。野蛮人的多与少,是否嚣张,完全看市场上股权分散的公司有多少。如果市场上到处都是股权分散的公司,野蛮人自然就多。如果市场上大多数公司股权相对集中,野蛮人就显得少。当然,即便如此,假如股权分散的公司恰好是个明星公司,那么野蛮人自然也就能搏出位,混个网红什么的。

做A股市场上的野蛮人,肯定比在美股来得愉悦。在美股,野蛮人满大街都是,而且公司与野蛮人反复较量,法律越来越复杂,做个野蛮人,得修炼成内家拳高手才敢出来一试身手。内家拳讲究内功,那得专业,还得学会审时度势,刚柔相济。所以,要做个成功的野蛮人,不仅要读懂市场,还得精通法律与财务,并且还得是管理高手。这样才能练就火眼金睛,发现能接管的对象。作为内家拳高手,一个合格的野蛮人还得维护江湖正义,惩恶扬善:提升公司价值。背离了这个目标,野蛮人的行动就可能陷入非正义。即便野蛮人出手惩罚“恶人”,“恶人”想反抗,行不行?当然可以,野蛮人判断的“恶人”未必真恶,是否真恶还得市场评判。这就是我为何要给恶人打双引号的缘故。“恶人”遭遇野蛮人行侠仗义,觉得受冤枉了,要反抗,这是法律允许的。但这种反抗得出于公心。很简单,当野蛮人打算接管一个公司,而这个公司的管理层试图采取反接管措施时,只有这些反接管措施有利于公司价值提升,才能实施。如果反接管措施仅为了管理层自身利益,美国法律是不允许的。

早在一百多年前,时间和法律等因素导致了美股上市公司开始逐步表现出股权分散化趋势,后来两个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还写了一本《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这是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两个经济学家统计分析所收集的美股上市公司大数据,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公司的股权已变得非常分散化,如果仅仅描绘出这个现象,这本书就没有学术价值。他们从中发现了另一个更深层问题:这些股权分散化的公司都是内部人说了算,为什么会这样?说好的股东权利最大呢?其实并非股东权利被削弱了,而是股权分散意味着股东太多,每个股东心里都在嘀咕,要是对公司太用心,公司好了,利润也是大家分,而自己付出的代价是实实在在的,只能自己承担,想想不划算。这就是经济学家常讲的免费乘车现象。用我们的土话,就是占便宜。每个股东都想占便宜,结果就形成不了一致行动。这样股东的权利就形同虚设了。所以,伯利和米恩斯说,华尔街出乱子了,所有权和控制分离了。人们读完此书,自然就会学人家柯南的话:真相只有一个——股东被架空了!

这个真相只产生了两个效应:一个是伯利和米恩斯火了,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成了畅销书,因为在此之前虽然大家对此断断续续有了意识,却从未系统分析过,更没人去思考过;另一个效应是经济学家赚大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好选题,这本书引发了大量研究,也让许多学者因刊发相关论文而评上职称。但很奇怪,本应最直接受影响的上市公司却没有任何反应,这本书的出版并未带来华尔街的地震。现在回过头看,显然把伯利和米恩斯的发现当作尚方宝剑显得有点幼稚。历史并没有因股权分散化而使市场崩溃,公司也没有因股权分散而堕落无为。恰恰相反,这些股权分散的公司不仅没有病入膏肓,反而风生水起。经济学家观察了几十年,一直纳闷,为啥华尔街没动静?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知后觉的经济学家才突然明白,原来以前掐指算命时少了个因子:控制权市场。何谓控制权市场?就是公司股权分散时,一些机构和个人私下盘算,觉得这公司以后可整整,比现在赚钱。现在这帮管理者太懈怠了,本来能赚100元的,结果才赚了60元。于是这些机构和个人就开始在二级市场上偷偷收购这些公司的股票,等收到一定比例,达到相对控股地位,就可召集股东会改组公司了。这就是野蛮人的前世。由于这些机构和个人不停地在市场上发现可收购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控制权自然就像一个特定的市场在运转。控制权市场的说法由此而来。有个叫曼尼的学者煞有其事地论证说,这个控制权市场能改进公司效率。原因在于,不管收购是否成功,都会对公司管理层形成压力,从而迫使管理层做出改变。那个拿过诺奖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法玛说,因为有了这些潜在的控制权争夺,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管理层竞争,在位的管理者随时都可能被替换,管理层的这种更替也形成了管理层市场,这也有助于给管理者形成压力,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时刻为提高公司价值而努力。

市场自然有市场的门道,哪用得着我们成天瞎操心?经济学家纯粹是杞人忧天。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