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2月14日

查看其他日期

改变我们命运的,
除了知识,还有……

2017-1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大学还值得吗?》
  一生最重要的经济决策指南
  (美)彼得·卡佩利 著
  汪利华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出版

——读彼得·卡佩利《上大学还值得吗?》

⊙刘英团

普通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人都努力读书上学,希望将来能有好的工作和前途。可眼下,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找工作并不顺利。因此前段时间网上就流传这么一个段子;“如果把大学比作一列火车,顶级大学是软卧,其他名校是硬卧,一本二本是硬座,三本专科是站票。到了目的地,没人在乎你是怎么来的,只在乎你能干什么。”即便出国留学,“海归”也可能变成“海带”、“海参”。段子就是这么残酷。那么,如今上大学还值得吗?

先让我们来听听美国学者是怎么说的吧。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美国国家教育部劳动力教育素质研究中心联合主任彼得·卡佩利教授,长期关注劳资关系及产业重整对雇佣环境的影响等课题,参与政府劳动力及教育方面的政策制定,在新著《上大学值得吗?》中,他结合高等教育中的热门和深度话题,以丰富有力的实例数据反驳了关于高等教育与就业创业中的僵化观念,给予了辨证性分析。

高盛集团的研报称,“上大学的平均经济回报正在下降”,这是因为上大学的“费用可能并不合理”。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各地区各阶层各家庭的教育资源的日益不平衡,加之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有损应试公平政策的扩大,使得扩招后的大学文凭越来越难以反映出考试能力或者学术能力,尤其毕业即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使不少人质疑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另一方面,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报告却称,“即使算上大学的花销,那些有学士学位的人,一生的总收入也比那些没上过大学的人多。”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也认为,“相比只有初中、高中文凭的人来说,拥有学士学位的年轻人会挣更多钱,有大学文凭的人失业率会更低,生活也会更加富裕。”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大学教育无疑是(大多数人)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当然,如果一个人有超常才能,当有资格另作思考。无数实例表明,上大学能在许多方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更好的健康、更好的公民意识和个人成长等,而这些也有益于整个社会。从更深层次看,上大学更是一种政治诉求,即大学教育为公民的个人发展提供了一条基于价值的道路。尤其在我国,上大学仍然是许多人尤其贫困地区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虽然很沉重、很苦涩,却非常现实。但是,不得不说,“大学教育是一项巨大的投资,许多因素影响着这笔投资在经济上是否有回报。”所以,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奋斗18年,才和人家坐在一起喝咖啡”等同于“读书无用”,恐怕也很难在“上大学还值得吗”的追问中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结论。

正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所言,有些学位带来的收益能弥补得到它付出的成本,而有些则不能。相比获得一个艺术史学位,学习贸易或者通过学习一门技术“可以让普通孩子赚到更多钱”。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在巴尔的摩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说:“虽然全球化可能会继续,技术也会继续进步,但我们并不清楚经济会有多快发展,新技术将如何发展,也不知道就业市场将发生多快的变化以及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然而,更为肯定的是,成功将继续与教育紧密相连,部分原因是良好的教育可提高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能力。”耶伦强调,较高的教育水平是参与竞争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只是一个天资并不绝顶聪慧的普通人,需不需要通过上大学这类常规性的渠道去提高他的社会竞争力?答案恐怕并不难以得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钱之问”引发教育改革创新讨论的钱学森老先生到底看得远:“尽管现在还看不清21世纪的事,但回顾总结历次产业革命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有一点是十分清晰的:对劳动者教育文化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他的基本出发点是“普及大学教育”,具体就是“要求全体人民都受大学教育”。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进一步认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体现在国民素质上。因而他在《后美国世界》中强调:“读大学的人力资本投资递增的收益,可以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工作与生活,更体现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从趋势上看,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是经济、军事或者意识形态,而是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从实践看,上大学的孩子跟那些上高中的孩子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就造成很大的区别。另外,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已经向他们未来的雇主表明,他们的能力是有价值的。

无疑,简单地用个案以偏概全来推理“上大学值不值”得出的只能是偏见,而以短期的知识货币化程度来追问“上大学还值吗”只能得出“不值”的结论。彼得·卡佩利认为,通过大学的课程,学生将会得到截然不同的东西。在《上大学值得吗?》一书中他不但提出了问题,还分析了高等教育的现状及“上大学是否有回报”等一系列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他强调,“要视情况而定”。一方面,决定大学教育回报的因素有很多:上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上学费用以及能否按时毕业,还有不可预测的就业市场行情,等等。另一方面,“今天的大学教育和几十年前的大学教育大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拥有了教育产业:学校通过宣传上大学必有丰厚的经济回报的理念来鼓励学生上大学,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约翰·杜威多年前在《民主与教育》中就说过,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改变”和“成就”的只是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货币化。而笔者以为,能改变命运的,除了知识,还有制度、性格、环境和机会,等等。所以,对“上大学还值得吗”这个问题,还真可以无穷尽地持续讨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