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 基金·视点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4月2日

查看其他日期

李伟庆:
不做市场跟随者 放慢脚步看远方

2018-04-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彭 ○编辑 王诚诚

去年以来,伴随A股市场暖风频吹,基金发行市场也热闹非凡,以东方红系列和兴全合宜为代表的爆款基金频频亮相。在这波基金销售热潮中,作为渠道方之一的银行无疑是重要的幕后推手。

在基民竞相追逐明星基金经理、抢购爆款产品的同时,不少专业人士开始担忧,“羊群效应”的发酵可能让投资者丧失理性判断。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个人金融业务专业委员会原常委、香港上市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业务负责人李伟庆看来,基金投资需要时刻牢记市场风险,注意产品选择,同时要做好投资3年以上的心理准备。

他同时提醒,专业的客户服务机构或者资产管理机构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将客户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规模和利润长期维持下去,成为一家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店”。

做市场上的少数派

“在投资市场上,赚钱的永远是少数人。”李伟庆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他发现,一些资产服务机构的销售部门虽然很专业,但往往是市场的跟随者,缺乏独立判断。

在他看来,银行就是“药铺”,不能随便给客户“开药”,只有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做成一家权威的“医院”。他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求快,但要想把事情做好,更多的时候需要慢。”

3年前的一段时间里A股市场一度红红火火,市场情绪高涨,推销股票型基金成为各家银行的主流选择。出于防范风险的谨慎心理,他实施了“差异化”的路线,主推了当时有点冷门的打新基金。

“我主动联系了北京和广州两家公募基金,向客户推介了它们旗下的打新基金。两个月之后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很多股基净值腰斩。而这两只产品的绝对收益虽然表现一般,但相对收益大幅跑赢市场。很多客户甚至在年底到我们的网点登门道谢。”李伟庆说。

对于当前热门的沪港深基金和一些爆款产品,李伟庆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他说:“以我从业近20年的经验来看,基金热销往往是市场的反向指标。虽然短期内这些产品的业绩还有上冲的可能,但总体风险已经偏高。”

相较于权益市场,李伟庆今年更看好债市的机会。他认为,在投资市场上,某一类长期不被看好或者平均收益一直较弱的资产,在下一阶段大概率会有不错的上涨空间。在经历了一年半的业绩下行后,无论是纯债、二级债,还是股债混合型产品,都值得重点关注。

合作伙伴需要精挑细选

李伟庆将基金公司与银行的关系比喻为产品的供应商与销售商。作为销售商,本着维护声誉和对客户负责的原则,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筛选,不能照单全收。

从公司准入的角度来考虑,李伟庆介绍说,他供职过的商业银行会优先考虑规模排在行业前30名的基金公司,然后在其旗下基金中筛选过往两到三年业绩比较稳定的产品。此外,他还会看重公司管理团队和投研团队的稳定性。

“作为渠道方,我们还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经营策略,量身定制一些‘专供’产品。”李伟庆将某大型银行和东方红的合作视为渠道、基金和客户“三赢”的典型案例。他认为,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双方就产品的设计、运作进行深入沟通,从而为投资者争取理想的投资回报。同时,要借力金融科技和智能投顾实现多赢。他也因此获得过金融科技大奖“金鹿奖”——最佳移动金融营销奖。

作为与公募基金相伴走过20年的渠道方,银行在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在李伟庆看来,无论是公募、私募还是银行,要想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发展,就一定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品牌和信誉。

“回过头来看,能与20年前一样,在规模和业绩上都排在行业前列的公募基金只有少数几家。银行也是一样,除了国有四大银行,在过去的数年中,股份制银行的头把交椅更迭频繁。”李伟庆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