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6月28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为什么你刷屏停不下来?

2018-06-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 瑾
  《欲罢不能》
  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美)亚当·奥尔特 著
  闾 佳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年4月出版

——读亚当·阿尔特《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

⊙徐 瑾

“某某五分钟,人间一小时。”

继曾经的王者荣耀游戏沉迷风波之后,抖音快手之类短视频再度引发舆论一阵批判热潮。然而,在道德批判之余,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当下已经进入一个“欲罢不能”的令人上瘾的时代。这是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学者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提出的观点。

具有多种学术背景的亚当·奥尔特谈上瘾,视角更多元,综合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多重角度。奥尔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任教于商学院,研究领域侧重于判断与决策、社会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他不仅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也在《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等媒体露面,曾被评为“全世界40位最杰出的40岁以下的商学院教授”。

关于上瘾的心理学为什么那么流行?首先在于上瘾物品无处不在。酒精、可口可乐、甜甜圈等都可以让人上瘾。可见,人人在一定环境之下都可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瘾君子。而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看来,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交媒体可能更是一个催人上瘾的因素,晚睡、刷屏、游戏、购物甚至健身,都成为现代社会新的上瘾症状。因此,上瘾时代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在现代通信技术的无处不在。

由此,亚当·奥尔特认为,网络上瘾机制就如多巴胺的神经元兴奋,所以上瘾行为与吃、喝、注射或摄入特定物质无关,他举出了“点赞”的例子。在社交媒体以及科技产品的包围下,不少人都如同那个脑子中埋着电极的小老鼠,通过一次次刷新或者点赞获得愉悦感,满足感。

可以说,行为上瘾是一种人性,上瘾的诱因在于环境。如今的时代,你可以不去酒吧,保持低脂肪生活,但是你无法不使用互联网,无论简单邮件还是及时互动的社交媒体,更不说本身有很强上瘾机制的电子游戏,其实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无法避免。

按照《欲罢不能》中数据,美国大概有四成的人有网络上瘾。中国的情况如何?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网络上瘾”是临床疾病的国家,并将之列为青少年人口的“第一大公共卫生威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与2016年基本持平。这意味着中国网民每天上网时间接近4小时。如果计算移动端上网,其中不少时间是花在手机上的。而按照《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中一位专家的看法,即使算上电话,一个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也不应该超过1小时。时间长短,并不是上瘾的唯一判断,即使婴儿也有目不转睛盯着移动物体的表现,这是人的本能。那么,到底该如何判断上瘾?亚当·奥尔特认为只有一种行为此刻带来的奖励最终因为其破坏性后果而抵消才叫行为上瘾。换而言之,上瘾就是无法抵挡短期内可解决深刻心理需求、长期而言却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接下来问题更多了。网瘾究竟是不是上瘾?游戏沉迷是不是病态?这些问题过去都有争议,现在也仍旧没有明确答案,随着卷入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些都已经变为普遍问题。有足够的数据表明,至少中国人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间长度,超出世界多数国家。

对手机的痴迷,深刻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或许现在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每天的刷屏行为了。如果对于瘾君子的第一判断是意志力不够,那奥尔特会告诉你,在改变上瘾行为的过程中,使用意志力的人会先失败,更不用说上瘾产业中有无数人想着利用人们意志力的弱点。因此,远离上瘾的第一步,是理解造成上瘾的机制。

如此情形之下,在谈论如何摆脱上瘾行为之前,我们先该厘清上瘾机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按照亚当·奥尔特的分析,行为上瘾由6种要素构成,分别是诱人的目标、无法抵挡且无法预知的积极反馈、渐进改善的感觉、越来越困难的任务、需要解决却又暂时没有解决的紧张感、强大的社会联系。如此一来,我们对照成功的上瘾产业,比如最热门的网络游戏,起码是满足以上一点或者同时满足几点。

对于上瘾机制理解比较深刻的人,恐怕更多来自上瘾产品的制造者,因为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遵守的头号规则是自己绝不能上瘾。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是,乔布斯本人在2010年发布iPad的时候说它“妙不可言”,但实际上他家孩子没有机会接触iPad。还有一个顶级游戏设计师,自己从来不玩魔兽世界,因为他深知他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身处被各类电子技术包围的年代,如何能摆脱行为,理解上瘾机制之后,恐怕更多是思考如何引导上瘾的激励机制。为此,《欲罢不能》除了花大篇幅讨论对坏的上瘾机制,更着重讨论如何利用上瘾机制来正面引导,比如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工作学习变得更有趣。作者特别提到两痴迷,痴迷与强迫、上瘾不同,但表现接近,所以奥尔特说这是上瘾的近亲,“痴迷是人产生了情不自禁、停不下来的想法。强迫是人停不下来的行为。”

就像对待上瘾行为一下,如果我们能善加利用痴迷的特征,加以正面引导,或许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有实验表明,如果学习资料刚好超出孩子们当前领悟能力一点点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学得最好,也最有动力。此外,对促进正面行为的及时反馈也已有了一些研究证据,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就明确提出好的心理体验需要获得及时反馈。想想,这其实也是一种“上瘾”机制,当然这是正面的。运用好了,对工作和管理大有益处。工作狂往往就是一种隐蔽的上瘾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或者可以看作成功学的一次升维,创造力也是对于上瘾行为的升华。

(作者系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微信公号《徐瑾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