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9月8日

查看其他日期

对投资人和监管者都永不过时的警醒——读斯科特·内申斯《崩溃和救援》

2018-09-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飞雪
  《崩盘和救援》
  美国股市百年跌荡启示录
  〔美〕斯科特·内申斯 著
  赵立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出版

对投资人和监管者都永不过时的警醒

——读斯科特·内申斯《崩溃和救援》

⊙胡飞雪

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易”字有三个意思:变易,不易,简易。这本《崩溃和救援:美国股市百年跌荡启示录》对美国股市百年跌荡演变史的叙述、解剖,正可用这个“易”字来概括。简要说来,华尔街股市每次牛熊循环、兴衰过程,都会出现这样一批主角,即想象力丰富的科学家,热情洋溢的企业家,头脑膨胀欲图浑水摸鱼、牟取暴利的工商业混子骗子以及他们经营、操控的声称要长到天上去的大树(公司企业),还有花里胡哨披着金融产品外衣的圈钱工具,不明就里的中小投资人,当然,还少不了那些发布虚假的、碎片化的、误导性信息的机构。

读完此书,我脑中回响起了马克·吐温的名言:“历史不会重演,但却总会像押韵一样惊人地相似。”我还想起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理念:气、势、数(气指事物的存在和影响,势是事物的发展和走向,数是事物的命运和结果)。我还想起了英国固定收益、货币和商业市场标准委员会在分析了过去225年里390个金融市场不当行为案例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数量有限的行为模式”不断重复在金融骗局中,“金融七宗罪”不断重现。

新工具引发新问题

固然,投资者、研究者、媒体和政府都清楚股市崩溃的影响,也似乎从中总结了教训,不过事与愿违,崩溃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无人能完全阻止下一次崩溃的到来。《崩溃和救援》讲述了美国史上历次股市暴跌,试图展现股市“高涨”与“暴跌”的一种循环往复。按照作者、内申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投资官斯科特·内申斯的归纳,反复重现的包括“强劲的股市反弹”、“新的金融工具引起新问题”、“政府经常在错误的时候介入,或者在应该干预的时候不干预”。内申斯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美股百年历史的重要视角——崩盘和灾难,这对股票投资人和政策制定者来说都是永不过时的警醒,因为了解股市崩盘的原因,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了解政治和社会。

依据内申斯的分析,股市崩盘有几个共同的表现:行情强劲反弹,一些新的工具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随着速度和复杂性的增加,这些共同的表现略有变化,但始终未变的是引发崩溃的催化剂的存在。而最让人担心的是,每一种新催化剂对股市施加的影响所需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1906年的地震和1907年的大恐慌之间隔了将近18个月。克拉伦斯·哈特利的恶作剧公开一个月后,1929年的股市开始大崩溃。伊朗于1987年10月对美国在波斯湾的油轮发动袭击,一周后,美国以军事行动回应,促发了“黑色星期一”。

华尔街的每一轮兴衰,无一例外地会出现一些理论上复杂却鲜为人懂的金融工具,它们在压力下会发生突变,将本已虚弱的体系推向悬崖边缘。1907年是信托公司,一种“打扮”成储蓄和贷款银行的对冲基金。1929年是杠杆投资信托基金,一个巨大的股市赌注,几乎没有犯错的余地。到了1987年前后,投资组合保险粉墨登场了。投资组合保险是经济学博士海恩·利兰和金融思想家鲁宾斯坦的杰作,他们声称这个产品将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服务、更高的回报,并把风险降至最低。但是,尽管股市在1987年8月前上涨了40%以上,他们的投资组合保险以及那些跟风模仿者的同类产品却出现了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他们声称的最初那个美好的想法变得无法兑现了。

利兰后来辩解说,无法生效兑现是因为“假如每个人都开始做这个”。当股市正常交易时,可能有足够的流动性支持投资组合保险,但由于每个人都想在同一时间卖出,流动性就变成了一种错觉。同样的流动性幻觉也导致了后来的2010年代闪电崩盘。不过,纽约大学教授威廉·希尔博另有看法,他认为,在投资组合保险中,对冲是不需要思考的,根据这个工具的设计,唯一需要人类做的是看到模型后,按指令工作,然后发售订单。无论怎么看,从投资组合保险中,是没有一星半点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影子的。

“蝴蝶的翅膀”是怎么扇动起来的

在人类经济金融货币史上,宋朝的“交子”是公认的纸币鼻祖。交子先由商人发明,当更多的商人发现它的便利好处,尤其是当官府中人发现它有可乘之机、有利可图并大举进入、大量使用后,它就被扭曲变形异化了。在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中,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面临遭遇的是与交子同类的命运。

故事该从上世纪60年代讲起,玛丽安·桑德勒和赫伯·桑德勒这对夫妻创建经营的公司拥有一个看起来雄心勃勃的名称——世界储蓄,不过,他们的经营相当稳健、稳妥、稳重、稳当,几乎唯一的业务就是为中产收入购房者提供住房贷款。这款具备创新性的产品很有灵活性,是利率可调的抵押贷款。抵押贷款的高收益和债券性质吸引了养老金就等机构投资者,更引起政府中人的兴趣。从1970年到1983年,被称为“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实体先后介入了这项业务,而且变得日益复杂,被划分成不同的风险等级。后来,“两美”又打上评级机构的印戳,将这些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给国内外投资者。事后看,虽然有评级机构的“背书”,这实际上是个转移风险甩包袱的过程,随着出售、分级和再出售的过程的推进,借款人和最后贷款人之间的联系渐渐被摧毁,权利、责任、义务链条被拉长,最终被拉断。

把桑德勒夫妇手中好的金融产品变成华尔街臭名昭著的次贷债产品的主要推手是当时的美国政府。美国政府于1995年8月推出“国家住房战略”,称一个家庭拥有住房是一件好事。随着买房者增多,房价开始攀升,在“国家住房战略”推出之前的5年里,房价温和上涨了5.6%;而之后直到政府换届,房价攀升了28%。房价大涨抵消了住房金融工具的好处。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已买了房子的家庭,因为缴不起房贷,只好无奈地又搬出了房子,躲债去了。解决住房问题,远远不是推出一个金融工具所能轻易应对的。

世界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彼此反射、相互决定、互为因果的,所以本书最后一章“闪电崩盘(2010年)”,把目光转向了欧洲,着重描述、解剖欧债危机的风暴眼——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一场飓风。希腊财政债务危机,成为美国股市2010年闪电崩盘的导火索。令许多投资者投机客把盈利又回吐给了市场。股市的运作就是这样,有时候,它慷慨地回报投资者和投机者,有时却会让陪它的人付出代价,承受风险和损失。当过度扩张时,股市是最脆弱的。新的金融产品似乎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在未来遇到压力时却可能会创造出更严重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尽管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股市崩盘都是相似的,人们的行为可能不会简单重复,但他们行为的节律相似,因为在他们心里,这不是关于金钱、数字或个股,而是恐惧和贪婪。是的,股市每天都在上演恐惧和贪婪的肥皂剧、悲喜剧,让人欢喜让人忧,让人痴狂让人抑郁。

内申斯揭盖美国历次股市崩盘后的惨状,为的是警醒世人敬畏市场,不要在贪婪之中迷失了自己,不要在恐惧之中绝望,要从金融、产业和经济多个维度来认识美国股市。而对我们来说,复盘美国股市的过去,辨其得失,对于把握今天,发现机会、规避风险大有镜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