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月31日

查看其他日期

那些在人际互动中最容易犯的错——读《说服: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同》

2019-01-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说服》
  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同
  (美)诺瓦·戈尔茨坦 史蒂夫·马丁 罗伯特·西奥迪尼 著
  符李桃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2月出版

⊙胡艳丽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石化林国家公园管理当局为保护环境,在公园树立了一块警示标语:“您随手带走一块木化石,意味着每年有14吨的木化石失窃,您眼前的历史遗迹正遭破坏。”但有人反映看到这块标语,立即有了行窃的冲动,别人都在偷窃这种珍贵化石,自己不加入这个行列似乎就会吃亏,内心却不会有丝毫的负罪感。

为了验证这种消极标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公园管理当局和科学家做了一项试验。他们在公园设置两种标识:一为包含上述大众负面行为信息的标识;一为简单劝导爱护环境的标识。结果颇具戏剧性,简单劝导标识区域偷窃率为1.67%,而含有负面社会认同信息标识区域的偷窃率高达7.92%,比不设标识区域还高出了数倍。那块几乎带着哭腔的负面标识,就如同一块鼓励偷窃的魔法石,不仅无法唤起人们的公益心,还释放了人们内心暗藏的贪念。

这并不是极端个例,而是符合大众行为心理习惯的正常反应。人习惯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当得知大部分人都这么做时,“从众”心理会令人失去自主判断力,减轻犯错的愧疚感。

在全球影响力和说服力领域专家、《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及其合著者所著的《说服:如何赢得他人的信任与认同》中,作者团队以生动的正反示例,从基于影响力的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六大原则出发,讲述60项可“四两拨千斤”的语言及行为技巧,从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点评解析人们在营销、谈判、管理,以及日常与人互动过程中容易犯下的错误。比如在选秀、面试中出场顺序对个人竞争的微妙影响,同种商品高中低三档价位背后隐藏的销售奥妙,得到银牌的人往往没有得到铜牌的人那么开心等等。语言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语言的延伸,语言可以带来情绪传染,行为同样也会产生传导效应。

一位研究人员来到纽约街头,在人行道上仰头凝视天空6秒。很多行人绕着他看了又看,但没人效仿。之后,又有4名研究人员加入,结果陆续有行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朝天空望去。一个臆想者对他人说,这座城市在不久将会有大地震,初起没人信,认为他是个疯子;而一旦有人相信了这个说法并采取了行动,他的行为就会传染,而且这种传染将呈指数级扩散。用不了多久,城外的河边就会排满了帐篷。

一种行为之所以在人群中会传染,是因为人们相信他人这么做必有原因,而去探究别人为什么这么做无疑是件麻烦的事儿,跟从则省力而又相对安全,别人曾经付出的选择成本、思考成本,此时成了“我”避免犯错的指引。千万别小看这种从众的羊群效应。很多时候,无声的语言,会传达出很多信息。一家顾客盈门的商店,会吸引更多购买者;一家在正餐时间门可罗雀的饭店,很少有人会愿意踏入。

如果你是一家宾馆的管理者,想让客人重复使用房间的毛巾,在相应位置提示“为保护环境,大部分客人重复使用1次毛巾”,比单纯地贴上“为保护环境,请重复使用毛巾”要有效得多。如果你是一款软件的推销员,告诉目标客户有多少同行已使用了这款产品,比泛泛地谈你拥有多少客户,更能产生说服力。很多时候,人们购买或采取行动的原因并不重要,而与自己相关联的人也这么做,才更重要。行为会传染,而巧妙使用语言无疑是帮助行为发酵,由个体行为变成群体行为的催化剂。

虽然很多人自认不是“盲从的羔羊”,但却总是迷失在美好的自我认知中。事实证明,从众是人类难以克服的特点,也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旅程中刻进基因图谱中的认知行为习惯。这其中,既有人们需要获得社会认同感的心理需求,也有减少试错成本的经济需求。

精明的商家会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大放营销迷雾。有些高端品牌的营销人员,故意摆出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似乎在说“这是高端人士专用产品,非高端人士勿碰”。这与通常销售人员笑脸迎人反差巨大,而这种反差却激起了很多人的购买欲,他们当然不是冲着销售人员的冷脸,而是希望通过配齐高端装备,彰显社会身份。这与很多人希望进入一个小团队、小圈子,进而获得社会认同,是同一道理。

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吧,有时缓解两人之间敌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一方请另一方帮自己一个忙。人们通常更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而不是帮助自己的人。或许帮助过别人的心理优越感,会令人有一种愉悦感。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曾利用这一点,赢得了一位经常与他政治观点针锋相对的法官的尊重。他的方法很简单:给对方留言,请求借阅一下他手中的一本罕见藏书,很快两个人就握手言欢成了朋友。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帮助就是对对方的认可,而进一步帮助,也证明了自己之前的判断没错,相当于在对方身上的追加投资。

人们更喜欢和自己类似的人,而对看上去充满了异质性的人则充满了戒备。所以,在谈判中刻意保持和谈判对手相似的动作、坐姿,都会为你赢得宝贵的谈判筹码,对方会更倾向于信任、合作。人们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有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技巧,只要重复对方的语言,如“我了解你现在很痛苦”,“我知道你很担心”,“那时候你很快乐”,就会给予对方很多心理慰藉。这种重复对方语言的方法,在职场上同样适用,比如重复一遍上司交待的工作,证明听懂并记下了,餐厅的点单员重复一下客人点的菜,也会极大地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需要指出的是,中外人性虽然相通,但中西文化差异不小,对同样的语言人们会有不同的感知,并不能生搬硬套。比如,东方人喜欢中庸之道,在语言中会留些权衡变通的空间,而西方人更喜欢泾渭分明,并没有太多的灰度区域。这也正是书中有些在我们看来明显是套路的交流案例,比如“先给对方贴个标签,再提出请求”以及“先得寸,再进尺”的方法,在我们看来,这种目的性明确,一环套一环“请君入瓮”式谈话,令人颇感不适,甚至会激起反感,我们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喜欢自己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