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版 新闻·市场  查看版面PDF

两公司被终止上市
上交所严把出口关

2019-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两公司被终止上市

上交所严把出口关

(上接1版)

从两大方向严把退市关

退市案例更趋多样性的背后,是监管层正以巨大决心和耐心推动退市“坚冰”的溶解。

2014年,长油退市开启“央企退市”之先河;2015年,二重的退市生动实践了主动退市的制度安排;至2016年3月,原沪市公司博元投资的退市,宣告首例重大违法退市落地;2017年,欣泰电气成为欺诈上市退市第一例;2018年5月,沪市两家公司吉恩、昆机退市,一下子两家国企摘牌,进一步彰显退市力度。同年12月,中弘股份因为交易指标类型触发退市。2019年1月8日,长油重新上市的消息发布,“能上能下”的市场机制正式按下启动键。至2019年5月,此次沪市一主动一被动退市,更是市场化、法治化的退市制度改革的鲜明注解。

记者统计,若以2012年退市制度重大改革为分水岭,从2013年初至2019年4月底,A股共有33家公司退市,其中21家公司为吸收合并、自动选择等主动因素,12家公司为被动退市。从执法力度看,从改革前的多年里仅零星一两家退市,到每年触发退市条件既进入退市程序,退市常态化已经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

与严格执行退市相呼应的是,监管层对绩差公司的监管力度也在收紧,尤其体现在对摘帽政策执行上——以往ST公司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摘帽的手段在近两年有“失灵”的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两市摘星不摘帽公司家数分别为14家和15家。以2018年案例看,部分公司在摘星后,风险事项并未彻底消除或者造血能力并未恢复,甚至有些有进一步恶化的情况,而监管严把关卡,对充分揭示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摘帽的收紧,本质是监管不再单一关注财务指标,而是对风险事项、持续经营能力等核心问题的关注,这可能推演出未来退市制度改革的方向。”有知情人士表示。科创板的退市制度已经透露出监管导向。在财务类退市指标方面,监管层更为注重是否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对净利润指标引入了扣非后标准,并从退市流程上进一步精简,缩短了从*ST到退市的环节,取消了暂停上市。有业内人士指出,现行规则中暂停上市环节,本来目的是希望给公司留一定的时机来恢复造血,但从实践看,除周期性行业公司外,一般企业一旦被贴上“ST”标签,似难以逃脱“壳公司”炒作的模式,并无助于公司“自救”。不少公司及相关方以技术性扭亏手段频繁游走在ST边缘,以摘帽、戴帽为机,行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之实,由此“忽悠式重组”“突击交易”等乱象频发,股价常常出现大幅波动,扰乱市场正常价格体系。这种“缓刑一年”的设置,不利于遏制炒差及市场优胜劣汰。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将取消暂停上市交易制度,对于不再符合上市条件的,由证券交易所按照业务规则直接终止其上市交易。“一旦这一漏洞被堵住,A股退市率将明显提高。”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除了规则上的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市场化的方向也大有可为。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能够进一步创新退出渠道,对化解“退市难”的问题大有裨益。“包括证券监管系统、金融系统、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在内,各方从多角度提供更多选择,多渠道淘汰落后产能,出清风险,以更市场化方式来解决企业的问题,实现多赢局面。”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

同时,他还强调:“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的前提是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和完整,当前监管层多措并举、重拳出击,严格退市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保障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让投资者能够依据这些信息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真正的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