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特别报道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2月14日

查看其他日期

用“坚守初心”的创新
浇灌高质量发展之花

2019-1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林淙 记者 乔翔 张雪 ○编辑 吴正懿
  “科技赋能:创新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现场

用“坚守初心”的创新

浇灌高质量发展之花

⊙林淙 记者 乔翔 张雪 ○编辑 吴正懿

以创新为原点,产业升级跑出发展加速度;以创新为支点,经济转型撬动高质量未来。12月13日,在上海证券报主办的“2019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围绕“创新如何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来自鹏鼎控股、生物股份、明阳智能、玲珑轮胎、健帆生物五家上市公司掌门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针对创新的重要性、路径与陷阱等话题,这些身处不同行业的“弄潮儿”以企业实践及所思所想,勾勒出了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图景。

创新引领企业突围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如何完成从跟随到并行,再到引领的产业发展“三级跳”?与会嘉宾几乎一致认为,从模仿借鉴、学习研究,到自主创新的历程,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引领行业风骚。”回顾鹏鼎控股的发展历程,公司董事长沈庆芳感慨良多。鹏鼎控股2013年成为国内印刷电路板龙头,到2017年坐上全球行业老大地位。在沈庆芳看来,模仿既是一个绕不开的过程,又是一个必须突破的瓶颈。

“从PCB产业出发,国内企业较之国际先进企业尚有一段距离。”沈庆芳坦言,创新这条路非走不可,“2005年我最初任职鹏鼎的时候,公司排名还在很后面。之后向日本优秀同行学习,学成后再跟全球一流的客户共同设计开发,在不断追逐技术潮流的过程中,实现了鹏鼎的蓬勃发展。”

专注疫苗研发与生产的生物股份董事长张翀宇用“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词句,来定义创新之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张翀宇将创新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被动的创新,以创新打破发展天花板;其次是主动的创新,未雨绸缪,为未来赢得发展机遇;第三是持续创新,这是企业不断向上攀爬的阶梯。在张翀宇眼中,创新不是百米赛,而是接力赛,是马拉松。它需要企业家把控行业发展方向,谋定企业发展未来。

“十年前是我们向国外学,现在是全球看中国。”深耕新能源产业的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对于创新浪潮的巨大推动力有着最深切的感受。

海上风电产业的突破口,便由技术创新凿开。“现在中国东南沿海已经布局了上亿装机的规划和海上风电,其战略意义是通过风电的开发把庞大的海域给利用起来,为其他地区提供能源。”张传卫介绍。

创新带来的巨变,也在玲珑轮胎所处的产业中演进。董事长王锋介绍,二十年前的中国在传统轮胎领域仍处于劣势。但近十年来,通过研发资金的投入、研发平台的搭建和研发团队的建设,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与世界同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轮胎企业更是与全球汽车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的产品质量、产品性能跟国际一流品牌完全有得一拼。”

健帆生物董事长董凡对创新之热“有喜有忧”。“从我们自己企业来看,创业17年来健帆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世界级、颠覆式的技术创新。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终于把清洁血液里的毒素以达到治病作用这项技术,推广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但董凡直言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之路“才刚起步”。“前面这几十年来,我们就是学习、跟进西方的一些好产品、好技术,不管是药还是医疗器械。源自于中国的原创技术,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原创技术是非常少的。”他说,“但不着急,我们迟早会赶上去!”

探路创新各有其法

创新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景放进理性探索的坐标中。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寻找到了不同的秘诀。

张传卫坚信,人才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资本。他说:“对技术创新有定力,坚持自主创新,以开放创新的态度整合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本,把人真正放在创新的主导地位,把人的资本作为创新的核心资本,我们的体会特别深。”

他的深刻体会,来自于对“台风海域海上风电开发”这个国际难题的成功解决,解决过程整整用了十年。由于国际上并没有可借鉴的技术,明阳智能只能靠自主研发。“我们的技术人员硬是在每一场台风中都深入到台风中心区域进行台风结构的分析,国外没有记录没有数据,技术人员需要运用控制力学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去计算,解决传动链到叶片,这都是需要硬本领的。”

“创新需要真投入。”在张翀宇看来,创新需要结合自己的企业、行业,然后选中方向、选定目标,做到真投入,“做动物疫苗最大的问题是批间差,每个批次之间的产品质量是不稳定的,我们选择智能制造解决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问题,让批间差做到最小。”

“坚持初心”是董凡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以创新为目的的团队很难走远,如果你要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创新只是中间的必经之路。有初心,有更高的目标,才会经得起创新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专注于血液净化的健帆生物,除了技术突破的难题外,更加困难的是如何把这项世界首创技术推广到国内各级医院,甚至推向全球。最后帮助董凡坚持下来的,是“成千上万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这个初心。

“千万不要以创新为目的。如果我们出于更加高的目标、更高的理想,用一种新的技术把一些难治的病治好,那这个事情你就不会放弃,你会觉得中间很多难处是值得的。”他说。

投资科创需“擦亮眼睛”

在市场越发关注科创企业的同时,很多投资人也认为,对于科创型企业的投资“其实更加难了”。如何识别并选择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我很在意财务报表,这是投资的核心。”对于科创企业的投资,沈庆芳显然很谨慎。他说,经营企业这么多年,自己对财务管控很严格,“过多做投资其实不是好事,应该判断自己的能力,再去做投资。”

谈到选择科创企业所看重的指标时,沈庆芳认为,未来的竞争绝对是长期竞争,研发的投入是必须要关注的事情。另外,企业文化也很重要。“一家公司领导人的理念或者价值观,有没有专注力,有没有创造力,有没有洞察力,这些品质能够落到一家企业,最后反馈至企业的每一层,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好的投资企业。”

在张传卫看来,观测创新型企业,有两个现象是“可以看得比较明白的”。一是有没有股权激励机制;二是公司有没有聚焦主业,进行硬科技开发的投入和成功率有多高,“投资人不能把钱都给你做实验,实验是一个过程,但是最终还是反映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上。”

张翀宇则明确提出了三个判断标准。首先,对行业和产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其次是企业的战略文化和企业的机制体制,最后要看企业的团队有没有担当,能不能坚守。在这三个方向综合考核后,“风险可能会小一些”。

王锋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研发团队,“我们应该要研究团队人员的构成,他的精力、能力”。另外,行业的标准很重要,一个企业在研发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方向,如果方向发生偏差,可能研发投入越大,未来损失或者说失败的概率也越大。

“创新一定不是目的。”董凡说,“大家都讲创新的优势,其实创新更多的是‘九死一生’,我们看到的光鲜都是剩下的结果,其实大部分都成了先烈。有一个初心,有一个更高的目标,才能经得起创新路上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