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3月11日

查看其他日期

运用数字普惠金融驰援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2020-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艳斐

□黄艳斐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小微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停工停产的小微企业对纾困救急贷款的需求突出,复产复工的小微企业也亟需获取新增贷款。如何快速为疫情之下小微企业施以援手,数字普惠金融将成为一条可行路径。

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手段纾困小微企业的典型举措大致归纳为三类:一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定位企业融资需求。银行为疫情防控相关行业的小微企业配备了专项信贷规模和信贷利率优惠政策,在大数据智能风控手段的支持下,银行能够精准剖析客户风险特征,从而快速判断是否采取倾斜信贷额度、贷款延期或展期、利率优惠幅度等措施,实现客户自主操作快捷支用。例如,建行把特色普惠金融线上贷款系列产品“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结算云贷”“薪金云贷”等均集合到“惠懂你”APP终端。客户可以自助申请,审核通过后几分钟内便可放款,最高贷款额度为300万元,从而有效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周转问题。

二是搭建线上场景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借助技术手段深入场景,银行得以更好地“读懂”企业,了解企业经营上的痛点需求。比如,网商银行借助阿里集团场景,通过数据分析显示:疫情防控期间有81.9%的电商小店面临资金缺口;在坚持营业的小店中,贷款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5%。于是,网商银行联合25家银行为小店经济提供无抵押信贷,为850万小店下调了20%的贷款利息,尤其重点支持在湖北地区的商家和从事电商、外卖等小店。网络供应链金融也在此时为链上企业“抱团取暖”发挥作用。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建行“e医通”供应链金融提供给医药产业链上供应商的融资价格低于市场价,并且签收、转让全免费,帮助该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纯信用融资和应收账款快速回款。

三是传统线下业务转到线上办理。疫情防控期间,传统网点和线下经营模式均受到较大影响。针对这一突发状况,银行加强线上渠道功能,实现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多项金融服务产品在线加载和服务优化,提供7×24小时线上“无接触”金融服务,保持支付结算、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现金管理、贸易金融等对公业务服务的连续性,并结合企业复工复产的需求,适时在线上平台推出疫情实时动态查询和确诊患者同程查询等抗疫专享服务。

但是,从数字普惠服务小微企业的“含金量”看,成色仍然有待提高。首先,服务能力有所不及。不同行业受疫情的影响程度不同,并且不同经营状况下的小微企业在用款周期、节奏、服务方式上也有差异。如何精准定位不同处境小微企业的困难和需求,有的放矢地予以化解,在这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未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其次,客群覆盖面有待扩容。总体上看,适用于线上普惠金融产品的客群范围仍然有限,并且贷款审批通过率偏低。目前,全国有三千多万户小微企业和八千多万户个体工商户,银行对这两类主体的贷款覆盖率仅为20%左右,市场的下沉空间还很大。对没有被覆盖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来说,去哪里找银行、如何办理贷款手续、贷款能不能审核通过等问题还未能得到及时响应。再者,服务内容相对单一。数字普惠作为金融功能实现的一种方法和路径,目前的主要功能仍局限在传统信贷服务的范畴,在信贷服务之外针对小微企业等普惠客群专门创设的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内容仍存空白有待填补。

“小微纾困”将是金融业2020年的关键词也是必修课。小微之重重在国计民生,在短期内,银行要承担起为小微企业救急帮扶、复工复产的重要职责。从长远看,民营经济、小微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中占比逐渐提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银行未来业务的大部分增量将来自于民营小微企业,重视小微业务发展将使银行根本性改善经营局面,开辟新的出路。但是,普惠金融是“蓝海”也是“深海”,做好惠普金融无法靠银行业单打独斗。从发展趋势看,强化金融科技对数据的挖掘应用将是普惠金融突破发展瓶颈的一条可行道路。

未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赖于多方主体协同施策。在宏观环境层面,需要政府研究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体系,逐步建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在实践操作层面,银行业应普遍加大对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伴随着合作层面的不断深化,未来的合作将从技术表面进一步下沉到渠道和业务终端,在提升运营效率、客户体验及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