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20年

6月22日

查看其他日期

把握新基建的“新”“基”“建”——读《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

2020-06-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基建:
  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
  任泽平 马家进 连一席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6月出版

⊙禾刀

几乎每一次危机,均可能催生新的变革。不过,变革和调整从来不可能是自动的,而是人们努力寻找症结,主动突破的结果。近期出版的《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认为,必须尽快推动以新的领域、新的地区、新的方式、新的主体和新的内涵等“五新”标志的新基建,以此吸引全球产业链、占据科技创新制高点。

这本由任泽平等作者联合撰写的新书对新基建的论述全面而具体。通读全书,感觉最突出的还是把握好三个字,即以新领域为牵引龙头的“新”、补齐新领域配套资源的“基”、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的“建”。

新,就是紧盯引领未来的新引擎。有新基建就有老基建。老基建其实一直在推进,从未中断过,最具代表性的当数2008年为应对肇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国家及时启动的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轮大规模建设,不仅弥补了我国基础设施的短板,还推动高铁基建等行业冲向世界前列,同时也打造了一批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基建狂魔”企业形象。

虽然传统基建不可能就此戛然而止,但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建设,传统基建投资必将进入一个平稳期。新基建瞄准的则是“未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在本书的三位作者看来,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指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

作者在本书中所倡导的“新基建”,并没有与传统基建一刀切地剥离开来。反倒是在他们倡导的新基建方案中,弥补传统基建的短板仍旧不可或缺,毕竟这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是,在推进传统基建的同时,更有必要延续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集中精力和资源,快速构建以“新领域”为龙头的新基建建设模式。这种倡议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基于当前现实条件。随着5G技术的发展,未来衍生出的市场不仅庞大,还可能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数十年的艰苦追赶,目前我国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5G技术终于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新零售、人工智能、共享出行等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更是具有引领意义,在新基建环境激励下,未来极可能培育出一批处于世界发展前沿的高精尖企业。

因此,通过顶层设计,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加大对新领域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极可能使我国新领域科技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成长为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基,就是压实新领域的软硬根基。新基建既包括传统的 “硬”基建,也包括了“软”基建,比如人才培养、医疗体系、政策配套等。与传统基建投资对经济拉动影响具有短、平、快特征不同的是,新基建的投资时间往往更长,比如教育投资,在短期内很就难看出效果,因此需要坚定信念和政策的长期激励,持之以恒。

新基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不可能做到平均分布。如果对有限资源进行科学排序的话,在新基建板块中,新领域当仁不让排在决策核心位置。本书给了两条基本思路可供参考,即“从需求看,新基建应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生产看,新基建需要为中国创新发展、绿色环保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创造基础条件”。有利于刺激需求,有助于刺激生产,这才是新基建顺应市场规律的根本。

需要警惕的是,新基建不是一个筐,不是什么都能往里装。在作者看来,新基建尽管没有彻底摒弃传统基建内容,但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新基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但这种打基础不是以传统的“铁公基”为主要代表,而是以新领域为中心。

新领域不同于传统领域之处还在于,新领域的人才门槛和经济门槛更高。作者在本书中指出,从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8.3亿,人口净增6.6亿;城市化率从17.9%提升至59.6%。按照作者的估计,未来中国有望形成10个以上常住人口1000万级城市和12个以上常住人口2000万级大都市圈。需要说明的是,上榜城市和大都市圈中,科技实力更强、经济基础更好的东部沿海城市占绝大多数。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本来就具有优势,再考虑到人才水平等因素,更有利于助推新领域企业快速发展,因而这些城市和城市圏可能首先成为新基建的投资“热土”。

作者在极力倡导新基建的同时,也担心一些地方头脑发热,一哄而上。虽然新基建也兼顾了公平和效率等问题,但新基建中的许多内容要求极高,不能贪多求快,更不是靠砸钱就能收到理想效果。事实上,越是高科技行业,越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长期积累。新基建重点是补齐高新领域的资源配置短板,为智力聚集“蝶变”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建,就是多方出击筹措建设资金。新基建当然离不开庞大资金配置。对此,本书的建议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优化减税降费、增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改革财政体制等。后面四条大家并不陌生,争议最多的往往在于扩大财政赤字这一条。

为突破资金瓶颈,作者认为,财政应该搞跨期平衡,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只要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何愁未来财政问题?如果百业萧条,财政何谈平衡。这句话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当然这也对资金投向的科学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只有这样,预期收益才可能大概率真正转化为现实。

资金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不过依笔者拙见,新基建的最大困难可能在于人才。尤其是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人才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总而言之,在推进新基建建设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我们不能因为任何一个“短腿”,而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因此,如何抓紧突破人才瓶颈,很可能是新基建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