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是管理者在追求“卓有成效”,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活不长,活不好。中国的企业现在离开“卓有成效”到底有多远呢?
“效率”不等同于
“有效性”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问:“效率”与“有效性”是否相同?办事“效率”高的管理者可以是一个高效的管理者,但不一定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追求 “卓有成效”,首先要分清 “效率”和“有效性”。否则,“卓有成效”就根本无从谈起。
《战国策》所载的“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季梁给魏王讲了一个关于赶路人没头没尾的故事,把魏王都说得笑了,遂取消了攻打赵国的想法。难道世界上真有这样糊涂的赶路人吗?
这个故事实际上很好地诠释了“效率”和“有效性”的区别。这个糊涂的赶路人带了足够多的路费,又有跑得快的好马,还有高明的马夫。这三项条件足够让他把马车的“效率”高度发挥出来。但问题是,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却朝着往北的方向快马加鞭。结果当然只能是离开他要去的目的地楚国越来越远。
“效率”说的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的能力。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回事。对管理者来说,首先要决定的是如何去“做对的事情”,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卓有成效”。离开了这个基本条件,企业也只能像寓言中的赶路人一样,离开目标越来越远。
“做对的事情”
接下来要问的是,中国的企业在“做对的事情”上的能力怎么样?
企业要“做对的事情”,首要的是战略决策:我们的企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市场如何?销售渠道畅通吗?行业中的技术发展跟得上吗?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产品如何定位?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竞争对手是谁?有什么地方比人家有优势?竞争力体现在什么地方?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道路上有什么障碍需要克服?现在的企业环境中有哪些有利因素?有那些不利因素?怎样把长处转化成为持续的竞争能力?等等。这个问题单子可以一直列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用德鲁克的问题来问一下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简化为下面这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有人在总结迄今为止的中国企业发展历程时说,中国80%的企业破产,是战略的问题。在企业发展的问题上,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近年来强调的是“细节决定成败”,是“执行力”,是“没有任何借口”。我们不否认“执行力”、“细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细节”之所以有意义,必须要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执行力”之所以重要,必须要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否则,管理者岂不成了故事“南辕北辙”中的那位赶路人?
但是,对企业战略性的大方向,我们的企业考虑得太少了。有些企业认为战略是大而空的东西,不容易见效,因此也就不实在。因为我要赚钱,因为我要把企业做强、做大,所以我需要具体的招数,最好立竿见影。而执行上的细节,却是见效快的、操作层面上“实实在在”的“真家伙”。这种认识,使得我们有的企业陷入了“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决定成败”等似是而非的“流行”的理论中。
败于战略失误的例子举不胜举。
德隆在18年里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成为控股6家上市公司、跨越14个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然而,随着德隆系的崩盘,“德隆王国”轰然倒塌,一个巨大的股市神话传奇不再。
1998年,旭日升集团销售额达到了30亿元,2000年总产量达到了103.6万吨,在中国大陆饮品行业十强中位居第二,距中国饮料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仅一步之遥。但这个曾经独领中国冰茶市场风骚的“旭日升”却陨落了。
以软件起家的巨人集团,在其辉煌期,业务曾横跨电脑、保健品和房地产三大领域,最终陷入资金危机不能自拔。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后调整战略,重新站了起来。
曾经独占中国火腿市场鳌头的“春都”花谢了,当年称雄一时的三株、爱多、秦池、银广夏、沈阳飞龙、百龙矿泉壶、亚细亚……现在几乎都成了历史名词。
这些企业,显然都不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