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路演回放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13:上证研究院
  • 14:上证研究院
  • 15:上证研究院
  • 16:上证研究院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信息披露
  • B7:专栏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6 年 12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贡嘎雪山遐思
    税者,血也,岂可不慎乎!
    理解创意产业形态的新视角
    我们离“卓有成效”到底有多远?
    “在数目字上管理”尚缺要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离“卓有成效”到底有多远?
    2006年12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建东
      ◎黄建东    

      北京光华管理研修中心

      培训总监

      有调查材料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年9个月。在一个连续多年以10%的速度增长的经济区域中,企业寿命却如此短暂,在发誓要把企业做强做大的背景下,这个调查的结果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一方面是管理者在追求“卓有成效”,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活不长,活不好。中国的企业现在离开“卓有成效”到底有多远呢?

      “效率”不等同于

      “有效性”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问:“效率”与“有效性”是否相同?办事“效率”高的管理者可以是一个高效的管理者,但不一定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追求 “卓有成效”,首先要分清 “效率”和“有效性”。否则,“卓有成效”就根本无从谈起。

      《战国策》所载的“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季梁给魏王讲了一个关于赶路人没头没尾的故事,把魏王都说得笑了,遂取消了攻打赵国的想法。难道世界上真有这样糊涂的赶路人吗?

      这个故事实际上很好地诠释了“效率”和“有效性”的区别。这个糊涂的赶路人带了足够多的路费,又有跑得快的好马,还有高明的马夫。这三项条件足够让他把马车的“效率”高度发挥出来。但问题是,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却朝着往北的方向快马加鞭。结果当然只能是离开他要去的目的地楚国越来越远。

      “效率”说的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的能力。这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回事。对管理者来说,首先要决定的是如何去“做对的事情”,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卓有成效”。离开了这个基本条件,企业也只能像寓言中的赶路人一样,离开目标越来越远。

      “做对的事情”

      接下来要问的是,中国的企业在“做对的事情”上的能力怎么样?

      企业要“做对的事情”,首要的是战略决策:我们的企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市场如何?销售渠道畅通吗?行业中的技术发展跟得上吗?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产品如何定位?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竞争对手是谁?有什么地方比人家有优势?竞争力体现在什么地方?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道路上有什么障碍需要克服?现在的企业环境中有哪些有利因素?有那些不利因素?怎样把长处转化成为持续的竞争能力?等等。这个问题单子可以一直列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用德鲁克的问题来问一下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简化为下面这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有人在总结迄今为止的中国企业发展历程时说,中国80%的企业破产,是战略的问题。在企业发展的问题上,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近年来强调的是“细节决定成败”,是“执行力”,是“没有任何借口”。我们不否认“执行力”、“细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细节”之所以有意义,必须要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执行力”之所以重要,必须要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否则,管理者岂不成了故事“南辕北辙”中的那位赶路人?

      但是,对企业战略性的大方向,我们的企业考虑得太少了。有些企业认为战略是大而空的东西,不容易见效,因此也就不实在。因为我要赚钱,因为我要把企业做强、做大,所以我需要具体的招数,最好立竿见影。而执行上的细节,却是见效快的、操作层面上“实实在在”的“真家伙”。这种认识,使得我们有的企业陷入了“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决定成败”等似是而非的“流行”的理论中。

      败于战略失误的例子举不胜举。

      德隆在18年里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成为控股6家上市公司、跨越14个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然而,随着德隆系的崩盘,“德隆王国”轰然倒塌,一个巨大的股市神话传奇不再。

      1998年,旭日升集团销售额达到了30亿元,2000年总产量达到了103.6万吨,在中国大陆饮品行业十强中位居第二,距中国饮料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仅一步之遥。但这个曾经独领中国冰茶市场风骚的“旭日升”却陨落了。

      以软件起家的巨人集团,在其辉煌期,业务曾横跨电脑、保健品和房地产三大领域,最终陷入资金危机不能自拔。巨人总裁史玉柱在检讨失败后调整战略,重新站了起来。

      曾经独占中国火腿市场鳌头的“春都”花谢了,当年称雄一时的三株、爱多、秦池、银广夏、沈阳飞龙、百龙矿泉壶、亚细亚……现在几乎都成了历史名词。

      这些企业,显然都不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