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公司巡礼
  • 9:基金
  • 10:基金
  • 11:时事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路演回放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产权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互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投资基金
  • C6:广告
  • C7:数据
  • C8:人物
  • C9:钱沿周刊
  • C10:周刊·热点
  • C11:钱沿周刊·专家
  • C12:钱沿周刊·广角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2007 年 1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研究院
    高尚全在改革漩涡中倡导人民社会主义
    ■多声道
    蓝色海岸住房 比日内瓦更俏
    自由主义经济六十年
    储户的银子谁心疼?
    2007年我国出口有望跃居世界第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自由主义经济六十年
    2007年01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 捷

      

      60年前,在瑞士的朝圣山(Mont Pelerin)召开了一次学术会议。这便是“朝圣山学社”的首次会议,世界各地、各个学科、学院内和学院外共36位学者聚在一起,纵论世界政治和经济局势的格局,寻求共识,展望未来。

      如果我把参与其事的经济学家,哲学家,科学家,记者以及政府官员完整的名单抄下来,恐怕读者们要不耐烦的。就让我摘录几个日后声名赫赫的名字吧:芝加哥大学的哈耶克(F.Hayek)、奈特(F.H.Knight),纽约大学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伦敦经济学院的罗宾斯(Lionel Robbins),曼切斯特的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伦敦经济学院的波普(Karl R.Popper)以及年轻的来自罗得岛的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和第一次离开美国赴会的芝加哥大学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

      这是份超豪华的名单,诺贝尔奖得主就有一大堆,其他的要么是学派领袖,要么是学科创始人。但在当时,他们多半是受到排挤、压制甚至受到迫害的学者。二战刚刚结束,苏联拉起了铁幕,中国陷入内战,美国撑起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极权主义和计划经济正在全世界流行。各国都紧握着权力,希望依靠日益强大的管制力量来实现各自宏大的抱负。

      哈耶克在1944年完成了《通向奴役之路》,矛头指向不是如火如荼的二战,而是潜在的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制度,它背后蕴涵了极大的危险。大家都公认这是本巨著,可在他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似乎还有一些分歧。哈耶克和他的朋友们认为,在自由和民主遭遇如此威胁的情况下,偏向自由市场态度的学者们开诚布公地讨论一次,谋求共识,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朝圣山会议的时代背景。从广义上看,被邀请的参与者都可以算在同情市场的“自由主义者”之列。但若再仔细分析一下名单,则又可以看出微妙的流派纷争。

      有一本刚刚被译介进来的书《朋友还是对手: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争》,介绍了“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几十年的明争暗斗。首次朝圣山会议正是两个学派第一次公开交手。

      朝圣山学社是个开放的社团,吸收各个领域的学者,但以经济学家为多,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是其中的主力。虽然他们在很多问题上的立场很接近,思想来源却完全不同。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和哈耶克。参加首次会议的布法罗大学的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是熊彼特的学生,也可以归入奥地利学派。此外,波普和波兰尼,一个专攻哲学,一个专攻化学,但都保有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极大热心,年轻时也都在奥地利的气氛下熏陶过。

      芝加哥学派的阵容则更加庞大。芝加哥大学的迪雷克特(Aaron Director)和奈特正当壮年,是当时芝加哥学派真正领袖。施蒂格勒还在外面漂泊,要到十年之后才重返芝加哥并建立起声誉,被公推为芝加哥学派领袖。他后来得了诺贝尔奖,也理所当然算作芝加哥的荣誉。而弗里德曼更是刚毕业没多久,初出茅庐,迪雷克特主要是叫他去见见世面。

      芝加哥学派对自由市场的理解,一面来自英国传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另一面来自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惨痛认识。经济学在美国的流布,那时不过几十年光景,所以山头林立,流派纷呈。芝大并无很强的经济学传统,底子就是在奈特、迪雷克特等资历不深的青年教师努力下积累起来的。可惜时运不佳,遭遇美国大萧条,进而席卷全世界,让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芝加哥学派从来就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简单粗暴地干预经济的,他们信奉看不见的手,而不信凯恩斯的手。

      而奥地利学派对自由的认识,看起来要深沉很多,毕竟和这些学者的经历有关。哈耶克身处芝加哥大学,米塞斯在纽约大学,波普在伦敦经济学院,从奥地利漂流到了世界各地。这是魏玛德国时期就产生的现象,大批优秀学者特别是犹太人受到排挤,不得不出走国门。随后是残酷的屠杀和二战,经济大萧条对他们的刺激已经不是那么重了。其他几个来自德国、法国及英国的参会者,经历上也颇类同,都感受过纳粹德国的恐怖力量。

      毫不奇怪,会议在货币、上帝两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前者是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争,后者是有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之争。奥地利学派对自由抓得更紧,无论政治、经济、货币,都必须严厉拒斥国家力量的介入。反过来,芝加哥学派要实用主义的多。包括奈特在内,他们并不关心是否在政治哲学层面达致真正的自由,他们只关心市场。认为为了保障自由的市场,在特定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一些不自由的经济手段。

      这个分歧既重要也不重要。它毕竟暗示着两种经济学理念和进路,两派日后各自发展,互不相容,至今依然。但同时,两派基本达成一致的政治立场,从而有了“朝圣山学社”。

      一个甲子过去后,说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在货币理论上的分歧逐渐消失也罢,有人说朝圣山学社已名存实亡也罢,当年只有36个代表勉强支持的政治哲学理念毕竟已传遍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