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证综指曾一度逼进3000点,上证综指上涨过快也成为判断目前A股市场过热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这是由目前上证综指的深度失真所引起的。从这个角度看,合理看待A股市场过热等问题,解决上证综指失真问题应成为当务之急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证综指是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综合股价指数。该指数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及以100为基点进行指数计算,上证综指等于成份股的总市值(市价×发行股数)/(基期×基期指数),由此综合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A股和B股上市股票的走势。
上证综指这样的指数计算方式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新股发行价格与其二级市场上交易价格之间形成的全部收益都可以反映在指数上。例如,中国银行以高出发行价0.91元的3.99元开盘时,当天中国银行为上证综指贡献了89.68点。尽管这一情况已得到部分改善。但随着工行、中行和中国人寿等新股陆续上市,加剧了上证综指的“虚涨”。其实,这部分“虚涨”的指数仅反映了一级市场上的投资收益,却无法反映出整个市场的平均投资收益水平。
二是A股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与流动股本之间比例严重失衡,也会对上证综指产生“撬动”的影响。例如,工行A股发行上市后计入上证指数的股本数为2505.76亿股,在A股市场最初上市时,公开发行130亿股A股中只有23.5亿股股份可以流通。以工行上市后股价(曾达到6.20元高位)变化分析,工行股价上涨相当于上证综指上涨了约290点。如果再加上其他大盘权重股,上证综指的“虚涨”比重可能更高。这也说明,只要推升A股权重股中比重较小的流通股股价,就可以“撬动”上证综指不断虚涨。
如果以失真的上证综指作为判断A股市场的风向标,难免会误导投资者及市场观察者合理判断A股市场的波动趋势。从目前看,上证综指深度失真已使得我们难以真正认识A股市场的真实状况,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从稳定A股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当务之急的事情是应当纠正上证综指“虚涨”所产生的指数失真问题。当然,相关监管部门也有责任进行投资者教育活动,让市场充分意识到上证综指深度失真的市场风险。
解决方案之一是可以让能反映上海A股市场总体走势的成份股指数来替代上证综指,并将成份股指数与上证综指一起并列显示,以此作为投资者观察市场走势的观察指标。
事实上,解决上证综指深度失真问题,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而是事关如何合理分析目前A股市场景气度的一个价值判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