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中国某些经济学家给过答案。有一位最近对我说,商品房是为有钱人建的,对低收入者的帮助应该在商品房之外。话很熟悉,一位开发商也曾提及他们要为有钱人建造房子,中低收入者不应该挤进商品房市场。不需七巧玲珑心即可意会:千不该万不该,穷人就不该混进买楼队伍,自取其辱!
问题是,混进去的已经混进去,罪也遭了、辱也取了。怎样让后来人引为鉴诫,不再重蹈覆辙,这是头等大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有学者们说,鼓励大家租房住。
经济学家自有道理:涉世之初、收入不高,自当量力而为,勉强为之,便要吃苦。这道理简单得不值赘述。买房吃力的人应弄明白,解决居住须讲究门道,要循序渐进。先自租房开始,待有一定经济条件了,再去购买较便宜的二手旧房,当工作稳定、经济乐观了,再购买新房不迟。这几乎是全世界住房消费市场的客观规律。
的确,小小一个商品房市场承载不动巨大需求,一股脑儿挤进去只会添堵。但凡事说来容易,住房不像看病那样简单,照方抓药,有时候还会被人斥为庸医,何况全世界的客观规律放在中国未必就理应有所适从,更难保会灵验。不说中国人有自己一脉相承的住房传统,也不谈“租赁”在国人正统消费观念里何其次等与非主流。是不是某天人们会因为选择租房而非买房就比眼下过得更好,负担更少?另外一个问题在于,现今中国是否具备了使人人“租得其所”的基础?
想让老百姓放弃买房,这容易;想让老百姓去租房,也容易。唯一前提是,请一定建设出一个可以容纳中低收入者不买房而能获得居住的选择空间。
须知,目前的租房消费无外乎两类形式,一类由低收入者从地方政府手里直接获得廉租住房保障;一类由低收入者自由进入住房市场进行居住权交易,以租金和契约的形式获得无产权住房。现在看来,前一种所谓的“租赁”差不多业已名存实亡,大城市如北京者,僧多粥少,据说投入廉租房的全部财政资金未满3.4亿,还不如一个中档楼盘的资金投入,仅有的几个廉租小区也只解决了部分市级以上劳模的住房困难,杯水车薪。
除此之外,近些年走过一些城市,要不是怀有目的有所指向,根本不知当地廉租屋管理机构门朝哪开,更不消说普通老百姓了。清楚记得,在一个地级市里,打听了若干人,终于在一座民宅里找到了廉租屋管理主任的办公室,仔细询问情况,抱怨说房源不够、人手不够、资金不够、政策不够、权限不够。总之,要什么不够就什么不够。再出去转转,围着开发商和商品房项目着急的老百姓们只有两种表情:愁眉不展、难以割舍。深入一打听,没人知道廉租房这回事儿。
由于廉租房建设滞后和推广缓慢,目前业已出现一种集体无意识局面,越来越多的人不知廉租房为何物,更不懂得争取和索要基本居住权益。
再看后一种市场租赁。一般说来,人口流量大的城市都有一个自成规模的房屋租赁市场,中国的一些堪称杰出的经济学家早年就曾在出租房中度过。为此他们鼓励人们去租房,认为是一种明智之选。他们说,现在房价明显上涨,但房租一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这背后的逻辑,当然是租房要比买房负担轻,甚至不成其为负担,更能使人轻松快乐生活。
我想问:如果中国数以千万计已经或即将为买房蒙受不幸的人们,在最初就选择租房而舍弃买房,他们的结局会很幸运吗?恐难见得!物以稀为贵,说到底,供需严重失调,是中国的住房市场各类矛盾的根源,人们都争先恐后去租赁有限之房,租金便会像商品房价一样级级走高,当租金的负担越来越沉重时,摆脱了“买房之奴”命运的人能逃脱 “租房之奴” 的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