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要闻
  • 6:观点·评论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0:公司巡礼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热点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产品
  • D8:钱沿周刊·广角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12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pdf
     
     
      | D12版:艺术财经
    看展览,请价格退场!
    所谓“中国特色”
    艺术市场中的买家系列二———民营机构
    祁志龙“先知先觉”与“大器晚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艺术市场中的买家系列二———民营机构
    2007年03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左 岸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陆的民营机构作为艺术市场中的重要力量在艺术品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拍卖的成交纪录来看,好多艺术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书画和器物方面,机构的购藏行为在该品类的艺术品方面频频创造天价和赢利的传奇,这个对于整个市场热度的启动和拉动艺术品市场价位体系的抬升以及吸引学术和圈外传媒力量的介入都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那么他们的购藏行为有什么特点呢?

      一、购买品类的特征:机构收藏一般出于建构企业文化形象,拓展企业公共关系,扩大媒体的关注度、润滑政府相关部门关系和回馈民众的内在需求而购藏艺术品。另一方面随着艺术品市场规模化的形成和流通变现的日益顺畅,这个门类作为投资指向的金融工具气质日益显现,因而也开始有企业出于赢利目的来进行艺术品的买卖,作为企业闲散资金的一个出口。所以企业购买行为一般都是瞄准明星拍品去的,那些具有巨大的噱头和知名度的作品、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皇家或者政治符号标志的作品等等的风头品类都是企业热衷追逐的对象,或者企业会将这些品类用购买行为打造成这样的光环品类。

      二、购买行为的特征:企业收藏因为原来的商业或者实业背景所以出手一般快捷、量大,因为资金的相对充裕,他们在做相关的购买决策的时候一般是预算充沛,而且他们会把原有的运作习惯带进艺术品行业,比如新闻媒体的广泛进入,甚至大众娱乐媒体的介入艺术品交易报导,这些都与企业的很大一部分出于公关目的的购买行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