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9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9版:艺术财经
    罕见的玫瑰要开花了?
    今春聊春芽———艺界人士谈周春芽作品市场
    艺术更需要政策扶持
    别太在意苏富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今春聊春芽———艺界人士谈周春芽作品市场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春芽 山石图 成交价440万元
      

      □编者/席文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时代的来临,“四川画派”中的张晓刚在市场上“一画千金”,人们也更加关注目前风头正盛的四川另外一位代表艺术家周春芽。对于周春芽作品目前场上的表现,圈内人士看法不一。

      洪磊(艺术家):

      周春芽在美术史上应该算作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把中国文化向视觉化的方向推动,并且不缺乏观念性。如果从这层面上说,我个人认为他的作品价格还远远不够,再到2,000万、3,000万都不为过。

      吕澎(美术史学者、评论家):

      周春芽的市场价值不能从哪一次上涨看,要从过去一二十年看,从历史的方面看。现在有大的市场背景支持这段历史。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值升涨,一定程度上是搭车。而周春芽应该上涨,这是时代大形势带动的,如果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正常的话,他在价格上还能向上发展。历史地看,他的画的价值是稳定的。

      伍劲(艺术市场投资专家):

      周春芽涨幅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这也是表面现象。说到周春芽作品的价值和价格是否相等,在现在这个相对混乱的市场情况下很难去衡量。从周春芽在当代艺术家中的地位看,他的作品2006年年度拍卖总成交额是8,862万,私下成交额大约3,000万,这样总共大约是1亿的成交量,在全部当代艺术中仅次于张晓刚,排在第二位;而周春芽的媒体关注度是排在前十位稍后的位置,这样分析看来,市场也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潜在。

      李峰:

      从长远来看,学术地位最终决定市场,作品存放量也会影响市场。周春芽在这两点上还是相对稳定,周春芽价格的升涨是一个必然结果,这是对他“画得好”的肯定。只不过2006年的时候上涨太快,春季一张拍到400多万,许多先前收藏便大量投放拍卖场。在半年内形成可能实际需五年才可形成的画价,这对于艺术家和收藏家来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