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六十年代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秀娟
如果,将而今参与到艺术这一舞台上的演职人员列一个名单的话,则毫无疑问的,生于60年代的艺术家就要占据大量的位置,而数一数二的大牌明星也多半是来自这一群体。首屈“两”指,就不得不关注F4的二分之一———岳敏君和方力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这两位“大老板”都是炙手可热的,也算是给跑龙套的“后起之秀”们竖立了一个光鲜的标杆。再屈两指,就指到了刘野、曾梵志;接下去,只怕“七手八脚”并用也数不完。包括2006年以《三峡新移民》震撼艺术圈的刘小东,号称“熊猫人”的赵半狄,自谱自像的喻红,以及陈树中、段建伟、郑艺、匡剑、祁志龙、王玉平、曾浩、韦蓉、忻东旺、陈淑霞、冷军、杨少斌、常青、刘炜、申玲、周铁海、赵半狄、季大纯、钟飙、毛焰、俸正杰、王长明、章剑等等;而立体和影像方面,因为60年代艺术家占据了绝对优势,需要另成一章,否则连篇累牍也无济于事。
而这些以所谓“新生代”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正担当着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既不乏单件作品均价百万的“大腕儿”———刘小东、岳敏君、曾梵志,也有如方力钧、杨少斌、刘野、刘炜、常青等均价七八十万的精英阶层,也包括集中于20至40万的大批艺术家。总体看来,价格梯度较为合理,艺术风格多样,而对这一群体的学术研究和其他相关资料都比较完备,对各收藏家来说可以算是相对良好的收藏时期。此外,各类信息资料的充足和艺术家的频繁活动,都给初涉收藏的人们一个可参考的余地,也利于艺术市场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