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私募基金应该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征地补偿制度 需要依法完善
    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大规模贸易顺差
    “新政”条件下信托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型
    别指望垄断企业打价格战
    房地产业不宜作为支柱产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大规模贸易顺差
    2007年04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3月份的短暂调整难改外贸顺差持续快速增长格局,对持续大规模贸易顺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王远鸿

      

      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3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10.4%,当月贸易顺差68.7亿美元,这是自2006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百亿美元以下。然而,3月份的短暂调整难改外贸顺差持续快速增长格局,对持续大规模贸易顺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外部平衡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1978年以来,出口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4.6%的低水平稳步地上升至2006年的36%左右。随着出口的持续增长,贸易差额变化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9年为逆差阶段;1990-2004年期间除1993年为贸易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这一阶段顺差基本上在400亿美元以内;2005年以来,为贸易顺差急剧攀升阶段,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其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的1.67%上升到2005年的4.55%,2006年贸易顺差又跃升到1775亿美元,其占GDP的比重也达到6.6%左右。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一是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随着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及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美国认为,中国已对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构成挑战,甚至认为中国将试图分享美国的领导权。因此,美国要准备好“与中国巨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较量”,必须设法延缓中国经济崛起的进程。另外,一些国家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为借口制造“中国威胁论”,进而遏制我国发展。

      二是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出口连续走高,特别是我国目前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及地区,不仅加剧了我国与贸易大国的贸易摩擦,也不利于分散外贸风险。美国一些政客往往借中国对美国大量贸易顺差大做文章,施加种种压力。欧洲国家也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三是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持续的贸易顺差意味着国民储蓄大于投资,本国消费、投资相对不足,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产品大量出口,经济资源为他国所用,而不是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国居民的福利。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它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

      四是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大,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和储备管理的难度。在汇率固定和浮动范围不大的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导致央行收购外汇增加,被动地吐出基础货币。2005年,我国外汇占款比2000年增加56396.6亿元,而同期我国人民币存差从24433亿元增加到92479亿元,净增加68046亿元,外汇储备增加的占款占存差的82.88%。也就是说,2000~2005年,我国存差的扩大,主要是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所导致。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贡献率分别为52.7%和47.3%。

      在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大。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导致国内资金供应充裕,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难以抑制。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房市和股市,使国内房价和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收紧经济中过剩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增加,但新发行的票据很大比例被用于置换到期票据,增量对冲的部分较为有限。同时,大量央行票据发行还推高了货币市场利率,增加了央行对冲操作的成本。

      五是持续贸易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速上升的贸易顺差进一步强化投机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已对美元累计升值7%左右,但这并不能有效遏制出口的快速增长,反而产生了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的预期,强化了企业扩大出口和降低进口的冲动,不断推高贸易顺差,进而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贸易不平衡与汇率变动的恶性循环。在这种背景下,也加大了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杠杆调控经济的难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决不可小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不平衡并存的危害性,尤其是经济对外不平衡的加剧,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内部的不平衡。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