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股市热”好过“房市热”
    增加供应 能够降低房价
    常排队、排长队成银行发展瓶颈
    “藏汇于民”有多大空间多少工具
    单平“炒股事件”的另一番解读
    财政拨款与消协功能并不冲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单平“炒股事件”的另一番解读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羽佳

      

      原天津大学校长单平因对学校炒股造成巨额亏损承担责任而被革去职务,人大代表资格也被罢免。最新出版的一期《瞭望东方周刊》以《寻找单平》为题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高校炒股,天津大学并不是首创,前几年,全国著名的高校纷纷组建企业,并挟高校之盛名进入资本市场,一度成为风景,所谓“高校概念股”更是曾经成为市场上追捧的热门,只要哪个股票被高校企业触碰,那个股票即刻就可以“鸡毛飞上天”。但问题也就在一片欢呼声中产生了,堂堂高等学府被K线图所包围,象牙塔下难闻琅琅读书声,大学生精于算计的经济意识过于发达,人文素质却大幅下滑,已经成为这几年来一个让人严重不安的事实。

      单平个人的“牺牲”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件大事,但放在资本市场上实在只能算是一桩小事,资本市场在造就一代又一代富豪的同时,也吞噬了不少原本的英杰,对我们天天混迹于股市中的人来说,这实在是见多不怪了。值得探究的倒是,为什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高校如此热衷于进入资本市场?

      据说,高校组建的上市公司在圈到资金以后,能够补充高校办学资金之不足。现在的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即政府投入、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政府投入于高校的资金不足。中国人大校长纪宝成曾经向有关部门提出质问:为什么教育经费支出2006年比2005年下降了8%?他说,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27%,不知道在世界上排什么位置?离与国际“接轨”的目标还有多远?当然,纪校长的质问没有寻求到答案。

      政府投入不足,自然只能在学生缴费和高校自筹这两个途径上动脑筋了。高校在向学生收费上毫不手软,成为一个让全国关注的社会现象,其间引发的一些悲剧更是激得天怒人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已经明确表态不再提高收费,今年的两会上甚至传出好消息,教育部所属的6所师范大学将免费招收师范生。很显然,对于高校来说,最能产生创意的便只有自筹资金这一条各显神通的道路了。面对着资本市场“日进斗金”的现实,又有几个高校的当家人能够“坐怀不乱”呢?

      然而,高校教师可以叱咤于讲坛,进入资本市场后却没人给面子,在一个充满投机色彩的股票市场里,“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并不能显示足够的力量。天津大学炒股走麦城只是一个公开的例子,在前几年持续很长的熊市行情中,不知道有多少高校的资金悄然流失了,惟一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校长也许没有像单平那样“违反规定,未认真组织论证,未经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所以亏损的责任可以由大家承担,当然,实际上就是没有人承担。如今股市正红火得很,有报道称进入市场的各路资金源源不断,不知道其中是否又有来自高校的资金,但愿他们能够赚得盆满缽满,不要重蹈单平的覆辙。

      回到正题,要解决高校资金的问题,还得走政府投入这条正路。最新出版的《南方周末》提供的材料称,在美国,公立大学的经费来源一直由政府拨款占据主导地位,高达55%。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力已经大为增强,在教育上的投入理应有适度的增加。最近,吉林大学传出负债30亿元面临“破产”的新闻,浙江大学传出因规定导师招收研究生要向学校交费引起导师“罢招”的新闻,这两所高校纵有一千条理由来对此进行解释,但总是洗不脱羞耻,而往深里想一想,这样的羞耻其实也是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啊。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大学困在钱眼里不能自拔?

      法国大作家雨果有言:“政府如花钱多办一所学校,将来就可以少建一所监狱。”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也许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上的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利在千秋,这方面的道理用不着我们再喋喋不休了。面对着高校所面临的资金困局,一方面固然需要高校在资金运用上改变思路,开源节流,但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入更是不可缺少的。让我们的高校校长们能够不再为资金的筹集而操劳,让他们有条件回到书桌上一心一意地教书育人、钻研学问吧;让我们的莘莘学子能够摆脱股票市场的诱惑,心无旁骛地读书成才吧。一句话,让我们的象牙塔高耸于我们的面前,当之无愧地成为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精神路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