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股市热”好过“房市热”
    增加供应 能够降低房价
    常排队、排长队成银行发展瓶颈
    “藏汇于民”有多大空间多少工具
    单平“炒股事件”的另一番解读
    财政拨款与消协功能并不冲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藏汇于民”有多大空间多少工具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从长远角度看,“藏汇于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不仅能够有效分流外汇资金,减缓外汇储备增长,为人民币升值减压,而且有利于外汇资产的安全和保持增值,其意义不言而喻。要实现“藏汇于民”的目标,还应在政策上积极创造条件,一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分化市场预期;二是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为居民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各种风险水平的外汇投资产品;三是放宽企业和个人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购买国外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

      □骆彬

      

      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年的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经济现象。去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藏汇于民”的目标,引起了经济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当前,从全球角度看,流动性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我国来看,尽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有很大的投资需求和资金需求,但流动性过剩似乎也难以避免。从长远角度看,“藏汇于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藏汇于民”不仅能够有效分流外汇资金,减缓外汇储备增长,为人民币升值减压,而且有利于外汇资产的安全和保持增值,其意义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在政策上已经偏向于引导“藏汇于民”。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外汇管理趋于放松。从对企业的结汇来看,企业外汇收入的留成比重由20%逐步提高到当前的最高80%,原有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已经基本上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度。对个人用汇的限额也逐步提高,由2000美元逐步提高到当前的5万美元。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离“藏汇于民”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与日本比较,该国官方储备尽管已经高达8000多亿美元,但是民间持有的外汇资金和资产更是达到3万亿美元以上,而我国尽管官方外汇储备已经高于日本,但是民间仅持有1000多亿美元。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从近几年企业和个人的外汇存款来看,民间持有的外汇存款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不升反降。2002年末,企业和个人外汇存款总余额为1409.45亿美元,到2006年末下降到1365.75亿美元,净减少43.7亿美元。同期个人外汇存款净减少249.58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同期个人得自海外的外汇汇款,个人外汇存款下降的幅度更大。尽管这一时期,企业外汇存款由515.86亿美元增加到721.74亿美元,净增加205.88亿美元。但是如果考虑到同期我国出口金额由3255.7亿美元上升到9690.8亿美元,以及同期对企业外汇留成比例的提高,企业外汇存款在量上是相对下降的。

      在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下,居民持有的外汇资产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其原因何在呢?

      一是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国内外汇投资工具的预期收益不如本币。人们愿意持有某种资产的基本条件是:其投资收益不能低于国内平均的投资收益。在目前人民币每年大约3%的升值步伐下,人们对外汇投资工具要求的名义收益率也相应提高,如果仅能获得与本币投资工具相同的收益,那么,居民的理性选择就是将外汇转化为本币,直接用本币投资更划算。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大幅上涨,投资收益良好,而国内外汇投资品种较少,主要是银行存款和银行提供的外汇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一般仅有3%左右,如果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实际收益率为零或甚至出现负值。去年年中启动QDII制度以来,尽管有关部门已经合计批准了超过100亿美元的额度,但是实际的市场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多数机构并没有募集到计划的规模。

      二是居民对外投资仍然受限过多。“藏汇于民”并不是简单地让居民持有外汇资金和存款,居民能够愿意持有外汇主要是基于投资的需要,但是在我国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资金的同时,对他们的外汇资金运用并没有做到相对应的放松,企业和个人到国外的直接投资和直接购买金融产品仍然受到诸多限制,从而居民可以选择的外汇投资品种和工具极为有限,且收益率也不高,从而制约了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资产的积极性。又恰逢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往往将外汇资金视为“烫手山芋”,一旦取得外汇资金就迅速结汇。

      因此,要实现“藏汇于民”的目标,还应在政策上积极创造条件。一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分化市场预期。在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的条件下,除非市场能够提供覆盖升值损失且能获得一般收益水平的外汇投资工具,否则,人们的理性选择还是将外汇结汇而持有人民币资产。

      二是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为居民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各种风险水平的外汇投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需求。

      三是放宽企业和个人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购买国外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