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股市热”好过“房市热”
    增加供应 能够降低房价
    常排队、排长队成银行发展瓶颈
    “藏汇于民”有多大空间多少工具
    单平“炒股事件”的另一番解读
    财政拨款与消协功能并不冲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热”好过“房市热”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诸葛立早

      

      “股市热一点要比房市热一点更好”,这是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日前提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尚未为众多的市场人士关注,我以为是个遗憾。

      王小广的这个观点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时下,在抨击“泡沫经济”时,把“股市热”与“房市热”一锅煮,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炒股”与“炒搂”的等量齐观,更让人觉得,“挤泡沫”就必须对“股市热”与“房市热”一起“制冷”,一个也不能少,否则便是有“漏网之鱼”的嫌疑。现在,王小广对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不是“作秀”,也不是“标新立异”。“股市热”好过“房市热”,见诸科学的分析。王小广是这样说的,自2003年以后,我国投资环节一直存在着“供大于求”的问题,即投资资金来源额越来越高于投资需求额。去年,这种“投资环节的流动性过剩”已经达到8150亿元。研究数据表明,这8000多亿资金中,有92%进入了房地产市场,主要目的地为京、沪、粤、苏、浙五省市。去年,这五省市的GDP占全国总量的35%,而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量却占全国的71.7%。“房地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资金密集型、低技术壁垒的行业,所以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持续过快发展只能加剧产业的失衡。”据此,王小广认为,目前必须大力调整房地产业的产业政策,并可考虑通过调整持有环节的税收政策,加大炒作者持有投资性房产的成本。很明显,他的这个观点,与中央决定开展对房地产市场秩序进行专项整治的精神,是吻合的。当然,从更深的视角看,现在,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问题相当严重,那些幕后的“灰色交易”、“黑色交易”,在“房市热”中更是活跃异常。众多不法商人正是靠着某些腐败分子的默许、支持和纵容,通过对老百姓财富的疯狂掠夺而一夜致富。对“房市热”降温,水落石出,或许也能为治理房产市场上的官商勾结,提供一剂良药。

      对“股市热”就不能同日而语了。以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对比,不同的路径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同时也表明,股市热一点确实要比房市热一点更好。在我们这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给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个平台,即利用“流动性过剩”的机会,通过股市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政策与资本市场结合,大力发展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促进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这种效果,已经路人皆知。

      “股市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居民储蓄存款向股市迁移,居民持有基金、股票比例逐步上升。从宏观层面看,居民储蓄意愿下降和投资意愿高涨,具有三大积极作用:一是储蓄存款大量进入股市可以减缓市场“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利于银行业和金融稳健运行,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困境,对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二是为资本市场提供充足资金,有利于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和投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充足的资金对维护市场信心,保障优质企业顺利IPO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资本市场资金配置功能和投资功能有效发挥。三是扩大资本市场投资的财富效应,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和扩大内需。国际上一直重视和研究“财富效应”问题,“财富效应”已被引入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经济预测模型。从目前公布的国内基金的业绩看,2006年都实现翻番,不少中小投资者在股票基金投资中获利丰厚。2006年股市活跃以来,居民活期储蓄在下半年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和同比少增,专家据此初步判断,股市价格的快速上涨给居民带来的“财富效应”,也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股市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财富功能,还包括规范约束、激励创新、并购等三个方面的资本市场影响力。按照深圳证交所副总经理陈鸿桥的说法,广大的企业和投资者要特别关注资本市场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力:一、运用好资本市场规范约束的功能,通过资本市场特殊的机制,来推动全社会和企业群体主动规范的氛围和意识。二、激励全社会的创业和创新热潮,推动形成一个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创业机制。三、资本市场并购有灵活、丰富的工具、手段和杠杆,这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生产、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生产要素,以增强企业做强、做大的能力。我想,这些影响力可能很难用数据来表达。

      再也不要把“股市热”与“房市热”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锅煮”了。罗蒙诺索夫有句名言,“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不能让自己的思想受制于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依据变化的实践进行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以讹传讹,释疑解蔽,在现时尤为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