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财经要闻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13:环球财讯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确保创业型企业家 应有权益知难行更难
    从哪里解开 中国高储蓄之谜
    体制能量催生 前所未有高涨人气
    草根与士绅:中国商业精神两重属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体制能量催生 前所未有高涨人气
    2007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李国旺

      银河基金管理公司市场总监

      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年初以中国每天有5万个新股票账户开户以及证券营业部人气鼎沸现象,判断中国A股市场在泡沫化。如果以此推论,到了本月,沪深股市日均开户14万以上,两市市值突破14万亿,那中国资本市场泡沫化该到了什么程度呢?

      人们还没听到罗杰斯有什么新说法,但两个月前也曾高唱泡沫论的部分国内市场评论家,已经又改口“价值投资”了,认为行情上升是基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可这样的“价值投资”论却很难解释,2006年业绩增长28%是牛市的理由,何以上市公司平均业绩增长达30%与34%的2003和2004年,市场却熊途漫漫?可见,行情走势与业绩增长可能存在多种关系,人气并非业绩一种因素能够造就。

      笔者认为,如今沪深股市的牛气,是沪深股市的制度性革命造成的。如果没有起始于2005年的股改,就不可能重新唤起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不可能吸引投资者入场交易。人气是需要诱导的,而这轮牛市的诱导因素不是上市公司的业绩,而是对上市公司不同股东之间权利安排的革命性改变,使大小股东及管理者在理论上对利益的追求一致了,化解了投资者对大股东侵占利益的担心,这才出现投资大众熙熙攘攘进股市的场景。这种人气的兴旺,不是用市盈率等可以测算的。

      因此,笔者认为,由于股改是股市制度性系列革命的起步阶段,当前股市人气高涨正处于第一阶段,更为高涨的局面还在未来。如果说当前股市有泡沫,也只是泡沫形成的开始阶段。

      首先,股指期货将使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获得定价权地位。沪深资本市场市值超过香港市场后,A股价格定位体系就直接摆在了投资者面前。如今,A股比H股高出了100%以上,由于两地投资者结构、监管体制、市场环境、政策法规都不一样,有差价是正常的,但差得如此高,是否离谱?这正如同样的商品,由于在不同的商场出售会出现不同的价格一样,当中国因素进入国际市场扰动了许多如石化、有色金属、金融等行业的周期,从而出现了凭以往经验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H股价格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也开始因资金的介入而上升时,上述过大的差价将会缩小。正如前面所说,当前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状态良好,行情上升与人气之间将出现正向强化作用,因此,不大可能出现A股要回头下跌去迎合H股的相对低价的情况。

      如果说眼下股市现货市场A股不太可能向H股靠拢的话,股指期货问世后这种情形就更不太可能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基因是短缺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共同记忆,即使在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屯积”财物的意识仍然没有改变。只要是新推出来的东西,不管是证券还是期货,都会先炒高即买多。由于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在现货市场则表现为对权重蓝筹股的大量持有,在期货市场上,不大可能如理论上所说的那样去对冲,反而更可能是现货和期货共同做多,从而带动更旺的人气。

      当然,上述判断尚待股指期货登场后去验证,但现货市场为股指期货市场准备筹码的交锋已经开始。因此,不论股指期货可能对现货行情产生怎样的震荡,它仍会带动现货市场中的大盘蓝筹股走强,从而创造出现在还无法想象的高涨人气。

      其次,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将使国际资本加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将使人气保持长久旺盛。从日本及台湾地区本币升值历史的对照分析看,本币升值过程将是牛市持续发展的过程。因为币值的上升将会带动对一国或者一个地区资产价值的重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顺差不断累积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中国资产重新估值的过程。中国资产价值的重估,从地域看,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人民币升值直接获得利益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及对老百姓生活品质提升、产业升级及国家统一与安全相关的产业。金融、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企业,多数是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多数由于没有整体上市,将会在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的条件下进入资本市场,由于它们的技术水平、资源垄断及政策优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整体上市将产生积极的提升人气的正面作用,从而使人气提升与公司整体上市形成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

      再者,人气高涨将会产生新的高人气行情。证券市场是心理估值的市场,只要群体认可某种趋势,就会产生理性无法看懂的行情,无论是上升还是下跌。由于金融市场制度的市场化革命刚刚开始,体制因素产生的能量使中国投资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由于在牛市中容易形成赚钱效应,从而会进一步强化新的投资者入场。而由此带来的与证券相关行业利润水平的高企,将促成牛市长期化的心理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