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财经要闻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13:环球财讯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观点·评论
    加快蓝筹股发行节奏 有利于A股市场稳定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忽略自身因素
    两大挑战直逼国有上市银行
    CPI逼近警戒线与房价有关
    资源税改革应注重节约和补偿
    为什么提醒“见好就收”反而成了“乌鸦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CPI逼近警戒线与房价有关
    2007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刘道伟 漫画
      □陈军华

      

      尽管3月份CPI(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还没有公布,但从目前的情况及诸多专家的预测来看,冲破3%“警戒线”的可能性非常大。日益加大的通胀压力,再次让市场各方绷紧加息神经。资本市场甚至以“本月就要加息”的传言予以高调呼应。4月16日,由央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央行在调控方面的压力显现,因而,央行仍有可能继续通过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回收流动性,年内也不排除加息的可能性。”

      自2006年初至今,央行总计已3次上调贷款利率,2次上调基准存款利率。同时,从去年年初至今,央行已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多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流动性。央行最近一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自2007年3月18日起将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税前2.52%提高到2.79%;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

      但是,这些措施并无明显效果,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本身的局限性之外,还与房价的快速上涨有关。目前,许多人认为房价的上涨与CPI增速之间并无明显联系,其依据是,在CPI计算权重中,一直被关注的商品房价格没有被列入目录,列入其中的只有房租。而且,其权重较低,当前居住类在CPI中的权重为13.2%,虽然比2000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但比国际上平均25%的权重相比依然过低。近年来,尽管我国商品房上涨很快,但房屋租金的波动并不明显,因此,房价对CPI不构成重要影响。

      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并不错,但是,它忽略了一点,房价的快速上涨所导致的比价复归现象,也有可能促使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所谓比价复归就是具有比价关系的不同商品的价格先后发生同方向、同幅度的变化,使比价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各种商品之间的价值比例是商品比价关系的基础,但由于商品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不同,比价复归所引发的结果也不相同。

      我国房价已经连续多年高速上涨。4月16日,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公布的一季度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0%,涨幅比2月高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涨幅比2月低0.1个百分点,深圳、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房价涨幅依然“名列前茅”。

      我们知道,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使得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商品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当房价快速上涨,远远偏离商品的价值,就与其他商品价格之间形成了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当房价持续上涨到一定程度,在比价复归力量的作用下,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必然上涨———只有通过上涨才能实现与房价的比价复归。其上涨幅度与房价的涨幅有关,如果房价成倍上涨,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也必然以相近的速度和幅度上涨,在这种情况下,CPI的上涨其实很难避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因此,倘若房价继续保持快速上涨,在比价复归力量的影响下,CPI的上涨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必然性。应该看到,由于住房在我国CIP权重中所占比例过低,CPI所反映出来的指数存在失真问题,即实际消费价格指数可能高于我们目前所公布的数据。透过这一点更能看清目前CPI增速之快。除非严厉调控、降低房价,否则,单纯使用金融工具很难阻止CPI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