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
  • 7:天下
  • 8:产业公司
  • 9:上市公司
  • 10:专栏
  • 11:专栏
  • 13:信息大全
  • 14:信息大全
  • 15:信息大全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专栏
    物权乃最基本之人权
    华人何时真正摆脱“受害者”心态
    光凭财富 换不来内心快乐
    假如黄禹锡案发中国
    农民 告别田赋之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光凭财富 换不来内心快乐
    2007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蔡 立

      深远顾问机构管理咨询顾问

      有几则过时新闻背后透露的信息很有必要多多挖掘:“林妹妹”陈晓旭于长春百国兴隆寺削发为尼;黑龙江海外集团总裁李宝宇因满心向往“面朝大海”而离家出走;“超人”李嘉诚因家庭风波而心生郁结。

      几位主人公地位显赫,均为富豪级别,却都“不快乐”。按常理,富豪们成功了,应该快乐,但他们大多快乐不起来,或者说不能叫“快乐”,只能换成别的词儿。

      成功,却为什么不快乐?我想,个中原因大约不排除以下几点:

      其一,管理模式有了毛病。“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原本颇具争议,但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的缘故,无例外地一边倒向了“管理万能论”,事无巨细,老板事必恭亲,权力的欲望,加上对下属的缺乏信任,导致老板们焉能身不累?

      其二,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制度不规范、家长式威权企业文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同事不同心,利益冲突此消彼涨,摁住葫芦浮起瓢,老板们焉能心不累?

      其三,职场压力越来越成为显性的健康杀手,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老板们功成了,身却不能退,只好硬着头皮去应对杀手的挑战。原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杨迈便因此猝死跑步机上。也有功成身也退的,像北京神秘富豪李春平,一心想建立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但严重的糖尿病却又成了他享受天伦之乐的拦路虎。

      然而,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单纯的财富增进并不能形成一种正当的生活方式。

      老板们有钱,但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却使他们享受不了生活;日复一日的紧张工作也让老板们日加厌倦。由此,某著名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去职归隐,甘当传教士;某老板某天突然想象到自己七十岁时,仍须一如既往地工作十几个小时,挣钱的“信念”猛然坍塌;某老板于创业初期,每天翘首以待东方早早亮起鱼肚白,但赚了十几个亿之后,又不禁慨然长叹:有钱又能怎样?还不是每天只睡一张床,只吃那么多饭,还得处理堆积如山的经营管理难题。

      人的快乐、价值实现一定需要经济发展,经济学要不要研究快乐,答案也是肯定的。关心快乐、价值实现也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或重要命题,从亚当·斯密到后来的哈耶克、科斯、弗里德曼、阿马蒂亚.森、穷人经济学家尤努斯,及至前辈凯恩斯、马歇尔,每个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星光灿烂的名字,都与深切的普世关怀紧密相连。但到底经济学研究建立在资源稀缺性基础之上,讲的是如何用较少的成本投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首要命题是成本与收益分析,而不是快乐,快乐无法用经济测量的方法去定性和定量分析;“快乐”的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越了经济活动中的“收益”。

      只是我们又终究生活在“挣钱”、经济活动这一单纯的“主流价值观”中,这个“生活世界”总像是别人的,总是生活在传统与流俗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因此我们常常会按照传统与流俗所设定的圈套去生活、去定位职业,去追求权力、名声、利益。

      由于制度的缺席,单一性的财富增进欲望使得人们陷入了对于经济万能论的迷信,而“快乐经济学”的提出又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快乐”更加迷茫。因为将快乐等内在价值纳入到经济活动过程中,声称通过经济活动可以实现快乐,不仅大而无当,甚而本末倒置。

      分众传媒老总江南春在“天涯访谈”中,毫不讳言自己就是为了追求成功、满足虚荣心。江南春或许是幸运的,因为本无意于做正经诗人,分众传媒也实现了经营模式上的创新。但江南春的身边恐怕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本适合做学问的却去经了商或从了政,本适合经商的却去做了学问,最后又不甘清贫与冷板凳,整日价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挂念着滚滚红尘。如此等等,最后的结果都难免痛苦。

      快乐终究是一种内在价值、一种伦理问题,关乎人们的生活方式,单纯的经济活动显然不能替代快乐与价值实现。生活在雅典中的“牛虻”苏格拉底说:“未经考究过的生活是不值得的”;曾拒绝了普鲁士某贵族庇护的小矮人康德说:人总是生活在“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之间,因而必须要在自律与他律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自律与他律之间,如果任由“他律”,人便与机器无异,如果任由“自律”,人就成了无所不能的上帝;在自律与他律的权衡较量中,我们需要聆听心灵的声音、遵循最基本的内在价值,比如生命、自由、尊严、幸福等等。

      当快乐被划归于经济活动领域时,当人们普遍相信快乐可以通过经济方式实现时,当全社会都将财富增进确立为一种无关乎社会福祉的终极价值时,当人们以财富增进的欲念全盘替代了心灵的抚慰,替代了内在价值、符合自身生活方式的追求时,“不快乐”、精神虚空便汇成了职场文化中的“最强音”,无论老板还是打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