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
  • 7:天下
  • 8:产业公司
  • 9:上市公司
  • 10:专栏
  • 11:专栏
  • 13:信息大全
  • 14:信息大全
  • 15:信息大全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专栏
    物权乃最基本之人权
    华人何时真正摆脱“受害者”心态
    光凭财富 换不来内心快乐
    假如黄禹锡案发中国
    农民 告别田赋之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华人何时真正摆脱“受害者”心态
    2007年04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袁晓明

      管理咨询顾问 专栏作者

      现居美国达拉斯市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4·16”枪杀案发生后,听最初报道说是亚裔男子所为,我便在心里有种莫名的期望,那就是凶手千万别是华人。

      当然,我知道不管凶手是哪个族裔,所犯下的罪行都属个人行为,此外,美国是多元化的国家,并非会因此引来明显的歧视之类的问题。但如果真的是华人凶手,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不管你成为了哪国公民,民族和文化是永远改变不了的根。

      事发当晚,从网上看到芝加哥一家报纸的报道,说凶手是来自上海的中国留学生,报道说得有鼻子有眼,还明确点出那位中国留学生是哪一天进入美国的。那天夜里,在为受难者感到悲哀的同时,心里总是有种沉重的感觉。并非单单是我,许多华人朋友都有那样的心情。

      按美国当地时间,校园枪击案的新闻周期正好是一个夜晚,第二天早晨在去上班的路上,我从电台里听到警察的正式新闻发布,凶手是持有美国绿卡的韩国人,根本不是中国留学生。可是昨夜的那条误报新闻在中国的周期那却是整整一个白天,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中国留学生是凶手的新闻在中国实在是比校园凶杀案更大的新闻,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应,比如从此中国留学生来美签证就难了,有从事留学行业的人担心自己事业从此要进入“严冬”阶段等等。

      在证实杀人凶手不是中国留学生以后,海内外华人先是如释重负,继而是对美国媒体的愤怒。在美的许多华人纷纷谴责芝加哥小报的不实报道,更有华人社团要求对该报就抹黑报道致歉。在中国的网站上许多网友把这样的错误报道提到相当的高度:“遏制中国是美国的战略,不实报道、污蔑、诽谤、欺骗等宣传只是一个缩影,国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原则问题、根本利益方面不应太软弱和迁就。应坚决回击,才能张民族之气,长中国的威风”。

      对于芝加哥那家小报的不实报道,要求其郑重更正并道歉是海内外华人的正当权力,媒体对不实报道做出更正和道歉也是其职业道德所在,但海内外许多华人对此事的反应却是值得深思。公平地讲,这次美国校园凶杀案发生后,中国众多网友在评论上对受害者表达了哀悼和同情,对有个别幸灾乐祸的评论,许多网友旋即严正指责,这与几年前的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语。按国内一位评论人说的那样:“人性没有国界”,对无辜受害者,哀悼和同情是没有国界的。

      但是,按更高的要求,华人在这件事情上仍然可以在人性的表达上更进一步,因为在错误报道出来后,我们随即从对受害者的悲哀和同情退到了保护自己的境界,马上把自己当成了潜在的“受害者”,立即联想到今后出国留学的路会不通,想到自己在美国也许会因此受到歧视等等。更进一步,把对一个人的误报当成了对所有中国人的抹黑。如果真的是一位中国凶手,那又一定会强调,那是个人的行为。

      其实,仔细想一想,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这样惊天大案,真正的凶手不是小报的某条报道就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总会有结果,而报纸对不实报道自然要承担职业道德、报社名誉、失去读者的后果。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美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和震惊中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继续为真正的受害者表达深切的哀思和同情,而不要轻易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作为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且正在崛起中的民族,我们需要去除的就是那种特别容易受伤的“受害者”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