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股指期货对冲风险并不能“左右逢源”
    对信息操纵者必须严惩
    规划随意更改是最令人痛心的浪费
    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因素应深入研究
    证券公司为什么青睐 “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
    信息公开首先要求信息准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证券公司为什么青睐 “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
    2007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俊生

      

      越来越火热的资本市场,使证券公司摆脱了前几年的低迷局面,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争取企业的大规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证券业占领制高点,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共识。最近一段时间,在媒体上不时可以见到证券公司的“招贤榜”,一场人才大战正在业界悄然展开。

      日前见到一家证券公司的招聘启事。该公司特别注明,在他们招募的投行工作人员中,特别欢迎“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或熟悉相关部门沟通工作的人员,待遇优厚。”不知道目前正在主管机关工作的人员,看到这样的招聘启事,是不是会心动,然后行动?

      证券公司为什么青睐“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员,为此不惜用高薪、高职位来延揽他们,答案不难找到。在主管机关工作过的人,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随着他们转移到证券公司,这些人脉资源也就转移到了证券公司中,可以为公司所用。因此,证券公司对这类人员青睐有加,其实是看中了他们身上的这部分“无形资产”。如果这些“无形资产”能够“为我所用”,也许就可以轻易地打通许多“内部关节”,得到原本很难得到的资源。

      但是,这种公开打出旗号欢迎“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进入证券公司的做法,却很让人生疑。市场竞争讲究的是公开性与公平性,证券公司要争取项目,拉到客户,从本质上说靠的应该是精准的业务水平和优质的服务能力。如果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利用“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来打开市场,也许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光环效应”的作用,但从长久来看,却无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道理很简单,原来在主管机关工作的人,一旦“下海”,就自然与主管机关割断了人事关系,原来的主管机关即使对其有私人情谊,也不可能为其专门“开小灶”,给予其他证券公司所不能得到的好处。

      其实,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公司高管队伍中,确实有一些是从原来的主管机关转行过来的,有的还干得有声有色。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能够胜出,绝不仅仅是依赖原有的资源,而是成功地转换了角色,依靠证券公司自我的力量打拼市场。在证券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与其他非主管机关出身的人员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身份从来没有成为他们争夺市场份额的“独门武器”。相反,我们也见到过某些证券公司,虽然确实有来头很大的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担任要职,并且以此作为吸引人们眼球的招牌,但由于在业务经营中管理混乱,违规事件不断,照样难逃在市场竞争中被无情淘汰的命运。

      政府官员弃政从商,早已经不是新鲜事。在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于原来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到企业任职十分欢迎,以致在一些地区曾经出现了不少“红顶商人”。随着政府部门对官员“下海”的规范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成熟,这种“红顶商人”的光环效应正在淡去。几年前,浙江某地曾有一位因为在选举中未能如愿当上市长的官员高调“下海”,一时成为众多企业争抢的对象,新闻媒体也争相报道,但几年下来,企业并没有因此而上了台阶,而那位被委以高职的“新闻人物”,也未能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最终还是黯然离开。这也说明,官场上的能人,不见得就是商场上的高手。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具有“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转行加盟证券公司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说三道四,但如果证券公司对此抱有太多“暗箱期望”,难免是会落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