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股指期货对冲风险并不能“左右逢源”
    对信息操纵者必须严惩
    规划随意更改是最令人痛心的浪费
    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因素应深入研究
    证券公司为什么青睐 “主管机关工作背景”的人?
    信息公开首先要求信息准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因素应深入研究
    2007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谭雅玲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价格变数很多,美元汇率的大幅度下挫、美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以及资源价格的潜在新突破,其中包括道指上涨至接近13000点历史新高,国际黄金价格接近700美元,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至接近70美元等等,使得国际金融发展趋势难以把握,进而对国内金融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从2007年国际金融市场表现的背景来看,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短期经济数据乃至政策的影响,更应深入研究中长期经济金融战略与策略的策划和运用。

      战略策略效应。美国的石油战略、货币政策战略、金融应对战略以及军事、外交战略核心的强化是美国主导与霸权,表面上影响的是市场价格变化,但其最终目标将是维持和巩固美元地位与作用,进而增强美国经济实力与金融规模。如从国际石油角度看,美国石油战略部署的提升,以及商业库存数量的波动,都是形成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起落差扩大的根本因素。国际石油价格最低价格为49美元,最高价格为68美元,而美国石油商业库存的变量以及石油战略储备的增加是影响石油价格走向的基本因素。而从货币汇率组合角度看,美国应对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以及日元的不同走势,显示其战略意识与布局的“巧妙”。美国货币政策战略十分注重美元资产组合的涨跌搭配,不是一跌全跌或一涨全涨,如美元资产表现价格的汇率与股票通常不是同涨同跌,而是一涨一跌,进而有效维护美元资产吸引力和投资信心。因此,市场研究与分析不能简单从数据到原因,而应通过短期与长期组合的深刻背景和前瞻预期来判断市场价格与前景。

      市场规模影响。美元霸权与美国影响力是通过金融市场得到支持的。目前美国金融规模相当于全球的1/3,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占据全球总量的40%,美国证券市场市值相当于西方7国证券市场总量的60%,美国投资银行占证券市场业务份额的70%,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储备资产在国际贸易中占60%的比重,在国际储备资产占66%的比重。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第一季度数字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股票市场上的股票总市值达到50.6万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3%,其中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为15.4万亿美元,列全球首位,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5.9%。尽管美国经济与美元利率、美元汇率存有争论或迷失,但美国金融市场与美元资产价值依然难以脱离,并继续是国际金融主导力量。

      经济政策需求。目前美联储与金融市场之间对于美元利率前景依然有分歧性见解,一方面是市场投资者认为美元利率将继续上升,因为经济利好突出,石油价格上涨不能排除,而实际石油价格已经开始重新上涨到68美元,美国通货膨胀上涨压力依然有基础风险和不可预测压力;美联储利率调控主方向依然是控制和防范控通货膨胀,而目前美元利率节奏与水平并没有对美国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美国经济2006年第四季度依然保持2.5%的水平,全年经济增长维持3.3%,高于2005年的3.2%,因而美联储所关注甚至是自我“炒作”的美国经济忧虑完全超出美国现实表现。另一方面美联储官员认为通货膨胀可控性稳定,经济下降是主要经济金融风险,主张维持利率相对稳定,甚至暗示降息的预期。美国经济周期带来的经济阶段性凸起,而全球经济环境变量带来的经济复杂性增加,更有传统经济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现实问题的困扰,进而使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综合性上升,策略技巧受到国内外的制约,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将使美联储处于艰难抉择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