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现象正在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在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
此次调查覆盖全国17省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行政村。在调查的村庄中,西部839个,占30.5%;中部759个,占27.6%;东部1151个,占41.9%。
调查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这个比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71.6%、76%和76.4%。
从可转移的青壮年劳动力来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调查结果显示,赋闲在家的青壮年劳动力全国平均每村48人,比例为17.82%。东部赋闲率最低,为11.3%;中部次之,为20.42%;西部赋闲率最高,为26.06%。仍有21.9%的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出的比重在20%以下。有5.1%的村存在所有青年劳动力都在当地务农的情况。分地区看,东部只有0.1%的村所有青年劳动力都在当地务农,中部此比例为5.2%,西部此比例为2.4%。这一情况表明,各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劳动时间上仍存在过剩现象。
绿皮书指出,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调查显示,2003年至2006年间,中国农民工人均月工资持续增长,增速逐年加快。
调查样本包括全国31个省份的300多个村庄、近24000家农(牧)户和600多个村级企业。本项调查中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是指在调查年度内,到本乡镇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调查显示,自沿海部分地区发生民工短缺现象以来,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工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003年至2006年,到本村以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由781元增加到953元,增长22.0%。
绿皮书还指出,男性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女性农民工,2003年至2006年,男性农民工人均月工资增长了22.5%,增速比女性农民工快0.6个百分点;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2003年至2006年,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增长了28.8%,增速比没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快8.7个百分点;在农业、建筑业和商业、饮食等服务行业就业的农民工工资增长较快,2003年至2006年,在农业行业就业的农民工人均月工资收入增长速度较快,达到29.1%,但由于起点较低,人均月工资绝对数额仍低于其他行业;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工资最高,但增长速度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