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圈接触的人多了就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所有的人都非常自信。自信原本是一个很难得的事情,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和圈层里面却相当泛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尽管我们处在多元化的情境中,哪里会有这么多正确答案呢?有些人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所以就忍不住要问:如此自信为哪般?
据说一部分人收藏的信心来自对国家经济持续上涨的信心。这自然毫无问题,但是各位只要是在从事具体的艺术品投资,而且是在投资里面的某一门类的某几件东西,那么这个信心的嫁接就有点有欠思量了。市场好是说大部分是好的,或者说大盘利市趋好,不能保证里面的某个具体门类的具体物件也是好的,那么这个信心还要靠下一个信心:看得准。这一是指作品的好坏,另一个是说作品门类的大趋势走向,任何一面有问题,大厦就要垮。
艺术家现在也是信心充足,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哪怕那个图像非常浅显我也敢画,哪怕技法语言很糙也敢表达,而且对自己的市场很有信心,只要画出来就有人买。物以稀为贵本来是很普通的常识,差异化也从来都是商业运营的基准线,可是现在好多艺术家和画廊开始无视这样的基准,信心十足一味猛上,最后的结果将是什么呢?比如现在的画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卡通和非卡通,那卡通中当然有一部分艺术家会留存下来,但是那么多相似的面孔,不可避免地要遭淘汰。而且就架上艺术而言,其本身的静态性必须要依靠很好的创意和寓意转化,来延展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的,要是一个事物一眼就看穿了,你会怎么想?要是这样的东西还很多那你觉得怎么样?当然,这个市场已经变得层次丰富立体得多了,那样的东西有点小可爱,以目前的购买基准来说,30万元以下大家就当作一个装饰品也是有其存在空间的。
所以,就目前的艺术界而言,大家的自信还是有好多的莽撞性,而且大多比较笼统。不管怎么说,艺术是一个人文的存在,它多多少少要有艺术家的机智、思维和创意汇总其中,缺少这些的艺术品迟早要出问题,对那些的涵盖性的说法是不靠谱的,比如“70后”艺术。再一个是自信要建立在一些具体的载体之上,不要拿一个天边的标签来粘合这边的裂痕,那基本是不适合的。所以自信是要有的,但是请给个理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