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时事
  • 12: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上证研究院·政策新动向
  • 1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6:特别报道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信息披露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6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李斯特当年的远见
    我们的 “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欲净化环境 先净化人心
    你愿意花多少精力 提升孩子软实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李斯特当年的远见
    2007年06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兴维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当年,德国相对于英国而言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英国人要求德国人开放市场的压力,经济学家李斯特提醒道:德国人替英国人伐木、扎扫帚和牧羊已经太久了!德国的生产力远不及英国,贸然对英国开放,德国将更加落后!他因此主张,必须大力保护和加速发展德国的生产力,而后对等开放。历史证明李斯特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而今,我们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倘若宏观调控不审时度势,战略和措施两不相宜,教条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狂,老想着要去如何 “驾驭”市场,其危险之大危害之深,远非那个似是而非的“流动性陷阱”所能比。

      一边赢得增加额度,一边在股市抄底———QFII唱空中国股市的战略又一次成功了。这当然不是第一次———回想2001年,何其相似乃尔。是年,中国为了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一个战略步骤就是股市“挤泡沫”。因为其时外资机构对沪深股市的“泡沫”批评不断,于是,为迎接外资进场,就严查严惩“挤泡沫”。只是,究竟泡沫到了什么程度,股市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经济发展大势,却始终不见有说服力的研究。至少在笔者看来,中国股市的问题并不止于泡沫,即使说有泡沫且很严重,也只是“标”而非“本”。况且,即使真的要“挤泡沫”,那也是个市场发现和市场度量的过程。进一步说,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是经济第一推动力(马克思语),所以现代经济不可能没有经济泡沫。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区分“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经济泡沫是实体经济运行的润滑剂,泡沫经济是虚拟(资产)价值膨胀的催化剂。对此,调控者万万不可不察。

      如果把“米”视为国际标准,那中国国情便是“尺”。中国经济、中国股市的发展,不可能一步一米,而只能一步一尺三步一米,这才是中国国情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换言之,QFII再度得手,阳谋也罢阴谋也罢,都只能怪我们眼睛不亮心思不明立场不稳思路不清。

      2004年2月19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幅题为“YUSHIJUJIN”的整版广告,广告主就是世界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大摩以当时中国最时髦的热点词“与时俱进”的汉语拼音,高调宣示其征战中国的战略意向,可谓志在必得。而它果然出手不凡:几个回合下来,曾被誉为民族动力的南孚电池就被其吃掉并转卖给了吉列。

      1958年创建于福州的南平南孚电池,1987年后迈上了高速发展之路:1990年引进国内第一条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1993年引进国内第一条碱性高能锌锰电池生产线。1998年,南孚电池固定资产达4亿元,2003年以8亿元营收占据中国电池市场半壁江山,位列碱性电池生产商世界第五。而南孚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进入中国10年,始终无法在中国打开局面,其“金霸王”市场份额不及南孚的10%。

      但谁能料到,南孚的“进一步”却是如此令人黯然神伤、悲怆涕下。

      1999年,正值南孚的黄金时期,在福建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的要求下,南孚数家股东以南孚电池69%的股份出资,与摩根斯坦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建“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由于“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拥有南孚的绝对控制权,外方股东只需增加2%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南孚电池。

      不出所料,摩根斯坦利迅速各个击破。

      一家中方股东经营不善,发生巨额亏损,摩根斯坦利旋即收购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有限公司”8.25%的股份。随后,摩根斯坦利又砸下重金,先后从两家中方股东手中大量增持“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股份。当其拥有南孚电池72%的控股权时,摩根斯坦利立即推翻原定将南孚海外上市的计划,以一亿美元的卖价将所持“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股份全部转手美国吉列公司。至此,南孚落入吉列囊中,沦为吉列的加工车间。

      南孚的遭遇是谁的不幸?

      中国要走市场化道路,没有理论当然不行。但新自由主义也好,凯恩斯主义也好,都有个“本土化”的问题。中国经济还在转型,宏观调控上断不能有所差池,有所大意,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规则性陷阱”。按别人的规则出牌,玩的是不对等游戏———说好听点是打工交学费,实则替他人作嫁衣裳。当代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把这种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中心吃肉,外围喝汤”。谁愿意让自己的祖国和国民永远“喝汤”?

      想当年,面对英国人要求德国人开放市场的压力,经济学家李斯特曾提醒道:德国人替英国人伐木、扎扫帚和牧羊已经太久了!(当时的德国相对于英国而言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李斯特警告说:德国的生产力远不及英国,贸然对英国开放,德国将更加落后!他因此主张,必须大力保护和加速发展德国的生产力,而后对等开放。历史证明李斯特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而今,我们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倘若宏观调控不审时度势,战略和措施两不相宜,教条主义泛滥形而上学猖狂,老想着要去如何“驾驭”市场,其危险之大危害之深,远非那个似是而非的“流动性陷阱”所能比。其后果,恐怕调控者也始料不及!

      中医有“上医治未病”之说。信心不足,信用缺失,乃中国民众与中国经济最大的未病,播弄机巧和精明只会坏事。须知,一切宏观调控的战略取向和战术措施,其精髓都旨在激发、增强民众的信心,重拯信用,使人们的预期向好。诚如是,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