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特别报道
  • 5: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9: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12: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 版
  • A5:专 版
  • A6:专 版
  • A7:专 版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7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现实在逼问:有效制度供给从何而来
    中国式管理的吊诡
    中国货廉价策略到了十字路口
    天天在抱怨 须臾离不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货廉价策略到了十字路口
    2007年07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袁晓明

      管理咨询顾问,专栏作者,现居美国达拉斯市

      20多年前,质量却并非上乘的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以价廉取胜。同一时期,一种前南斯拉夫生产的小型车Yugo以最低价3900美元打进美国。毫无疑问,Yugo的销售策略就是以价格为主导,并且一举击败了日本和美国车,须知当时3900美元的价格完全与美国二手车相当,因此,说白了,Yugo就是与二手车竞争的新车。

      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汽车比如丰田汽车不仅告别了价格取胜的阶段,而且同类车型比美国车价格更高。为什么?因为比较起来,日本车质量更好、耗油更低,而Yugo却最终退出了美国市场。这还不算,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举行的一项民意投票中,Yugo入选上世纪最差汽车榜首。在好莱坞的多部电影中,都拿Yugo的价廉物差开涮。一句话,Yugo已经成了烂车的代名词。

      美国人或许有些健忘, Yugo在起初的几年销售不错,最多时一年卖出了45000辆。公平地讲,美国汽车市场以及媒体对Yugo有些不公,由于Yugo的价格局限,厂家当然使用廉价部件,维护说明书也有特别提示,但许多用户并不注意,结果维护不当也造成了汽车的高损坏率。当然更有其他因素导致Yugo的败名,但无论如何Yugo本身的质量是主要的原因,而Yugo的冤枉也在于其低价成了提高质量的障碍。

      造成丰田车与Yugo截然不同的命运,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当时丰田车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而Yugo的质量却始终不见改变。

      笔者在此并非是要为丰田车唱赞歌,或者是为Yugo唱哀歌,只是从丰田车与Yugo的不同命运引出当今中国产品在美国的走向的一些思考。近日,部分中国产品在美国接连遇麻烦,导致许多美国人对中国制造的质量疑问。在笔者看来,中国产品的廉价策略已经到了十字路口,中国产品在美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因为价格低廉以及部分产品出现个别质量问题的原因,而且还有更加复杂的原因,涉及到美国的政治等因素,比如许多美国工人抱怨制造工作被移到了中国,试图通过质量问题向政客施加压力。

      7月3日,《今日美国》在财经版头条位置刊登一篇长篇述评,题目是《廉价的中国产品是否意味要在质量上让步?》。《今日美国》是美国全国发行的平民报纸,内容大都是普通美国人关心的话题,相对而言,《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读者知识层次更高些。因此,中国产品质量问题上了《今日美国》就意味着这已经是美国大众关心的话题了。这篇长文列举了中国产宠物食品、牙刷等的质量问题,提到了中国汽车在欧洲撞车测试中的反映出来的安全隐患,以挤压后的易拉罐来形容撞车试验后的中国产汽车。平心而论,这篇文章并没有一味地指责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反而在某些方面为中国产品找“借口”,比如中国出口增长太快(从1986年的47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880亿美元),这么多的产品给质量检查增加了难度,文章也提到中国政府和公司在质量宣传上的努力。

      毋须置疑,对中国商品的质量,美国方面有一些势力一直在做文章,有小题大作之嫌,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些反对自由贸易的政治势力一定会以此作为政治筹码。对于无中生有、小题大作的指责,中国方面要据理反驳,但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产品的质量要不断提高,中国公司和政府要尽最大的努力减少产品的质量事故。毕竟最终要靠产品的质量说话,中国方面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媒体战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美国消费者理解中国产品以价格取胜,但如今美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从中国方面来讲,也不能永远靠价格低取胜,更不能砸了中国制造的牌子。中国产品不一定能复制日本产品的策略,但那应该是努力的方向,中国制造千万不能成为质量低下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