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大事。在国家环保总局前不久亮出“流域限批”的利器后,中国银监会近日也决定动用信贷手段,严控“两高”即高污染、高能耗行业贷款。银监会日前推出的规定,是直接针对当前“两高”企业居高不下的银行贷款而言的。根据银监会13日公布的数据,5月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向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建材、钢铁、有色和电力等“两高”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040亿元,同比少增5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增幅比上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下降15.1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下降11.4个百分点,电力行业下降9.3个百分点。由此看来,尽管今年前五个月“两高”行业贷款呈逐步下降趋势,但增长幅度仍然超过了20%,致使“两高”行业的增长达到20%,远高于10%的GDP的增速。可见,“两高”行业的节能减排形势还非常严峻。
要打赢这场“节能减排”战争,必须穷尽一切可能的办法,综合运用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在内的各种手段和方式。其中,对于企业来讲,商业银行的作用不可小觑。国务院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指出,信贷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两大阀门之一。因为现时企业的资金多半来源于银行贷款。因此,如果能直接或间接“斩断”“两高”企业的资金链条,那么,这将大大增加它们的融资成本,其效果等于对“两高”企业开征了间接污染税。可以说,这种方式比起采取直接的“关停并转”和“区域限批”等行政性手段来,既达到了惩罚污染企业的目的,有效限制企业的污染行为,又不至于对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扭曲。
限制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手段来实现的。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作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攻坚”指标,节能减排是惟一的约束性指标,如果不能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必然导致我国经济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在资源的价格机制尚未理顺,环境税还未启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远未到位的情况下,通过商业银行的限贷行为为“两高”企业构筑“绿色壁垒”,不失为促进企业努力去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