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投机炒家选择在那年夏天攻击泰国,并导致金融危机在香港回归之后第二天全面爆发,并非只是偶然巧合。除了东南亚,国际金融大鳄瞄准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香港。果不其然,国际投机炒家于次年夏天几乎将所有兵力集中到香港。兵临城下,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国际投机炒家操纵着一种名为“对冲基金”的国际垄断金融资本,它像一只看不见的“黑手”,随时冲击脆弱的金融市场,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就是索罗斯。当时的资料显示,全球对冲基金手上的总资产高达3万亿美元,其产生的杠杆作用可达30万亿美元,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顶住的。香港面临着生死考验!
早在1983年,为稳定港元汇率,港英政府采取经济学家John Greenwood的建议,实行货币局制度,将美元与港元固定在1比7.74的水平。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大鳄频频向香港发起围攻狙击,其手法是其惯用的组合战术:先通过对冲基金及国际发债机构借入大量港币在汇市上疯狂抛售,给港币造成贬值压力,以此抬高货币市场利率。与此同时,在股市和衍生品市场沽空股票和股指期货,并且四处散布谣言,打击市场信心,以此推低汇市与股市,在股票和期货上大举盈利。
从1997年下半年到次年的8月,炒家一共发起了4次大规模围攻。然而抛售港币只是幌子,如果刚成立的香港特区政府为了维护汇率而提高利率的话,正好中了炒家声东击西的圈套。因为利率上扬加剧股市淡势,炒家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将大获全胜。对港府而言,面临着两难困境,如果入市干预,就要违背自由主义的市场信条,从而影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如果不干预,任凭股市和汇市下挫,香港很有可能陷入经济的长期萧条。
香港进入过渡期,国际舆论一度普遍唱衰。出人意料,回归之后困扰港人的竟然不是政治问题,却是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问题。此时的香港人心惶惶,恒生指数从1997年高峰期的16000点下滑至1998年7月7000多点。莫非《财富》杂志“香港之死”的预言要成真?港府已别无选择,金融管理局以库务局财政储备之名,毅然决然动用外汇基金大量买入炒家抛售的港元,由于港币流回银行体系,短期利率并未如炒家期望那样狂升,减轻了股市下跌压力。同时,港府直接进入股市与期货市场与炒家对撼,在股市上不问价格照单买入,托高大盘。8月28日是炒家恒指期货结算日,由于炒家拥有大量8月到期的恒指期货,如果股市汇市高位稳企,那么炒家将损失惨重,而如果股市全面走低,炒家则可能同时在汇市、股市以及期货市场同时牟取暴利。这一天是双方一决生死的日子,双方交战达到了白热化。
此时的炒家孤注一掷,众多外资银行及对冲基金乘势清仓沽盘,势如排山倒海,港府几乎是以单一买家身份在股市和汇市力挽狂澜,不问价格倾其所有扫盘接货。8月28日这一天,股市成交达到790亿港币,是平时的几十倍,创下了港股历史最高纪录。在政府的全力死守下,恒生指数在7829点收市,甚至比8月13日入市干预前还上扬了1169点。
香港赢了,赢得如此艰辛。打个比喻,香港金融保卫战就好比是60年前的“血战台儿庄”。台儿庄之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第一次在正面战场大胜,而香港金融保卫战是屡屡在亚洲市场得手的金融大鳄第一次被挫败。香港没有死,反而更加生机盎然。这一仗,港府收复的不仅是失地,更是人们的信心。
今天回首十年前的这一场金融保卫战,更像是一次高手过招的武林大会,一方是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投机炒家,他们横扫亚洲金融市场,号称“东方不败”。另一方是回归祖国后刚组建的首届港府,他们在对付投机炒家时只运用了一招:动用外汇储备不断扫盘接货。正如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说的那样:“对付投机炒家,一招足矣。”因为这番讲话,任志刚得了一个“任一招”的美名。
最终,东方不败还是败在了任一招的手下。因为任一招背后有强大祖国人民的支持,这一点,东方不败也许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