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6%,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猪肉已经卖到十五六元一市斤,而在经济学家那里,也已经成为我国近期是否面临通货膨胀争论的关键点。近日,国家发改委定调说,目前的价格上涨还主要是结构性上涨。该部门否认了通货膨胀的说法,并称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完全保障(《中国青年报》8月21日)。
在现实中,人们习惯于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等同起来,并把物价上涨率等同于通货膨胀率。这种观点是有缺陷的。通货膨胀不仅是一种价格现象,正如宏观经济大师弗里德曼所认为的,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当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并由此引起币值变化所造成的物价上涨,才能称为通货膨胀。通货之所以会膨胀,就在于纸币投放过多,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上涨。但是,弗里德曼同时也强调:“物价的普遍上涨就叫通货膨胀。”
就货币供应量而言,根据近期公布的数据,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8.48%,增速反弹幅度较大。就物价而言,7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攀升至5.6%,创下近十年的新高。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仅猪肉价格在涨,粮食、房价、贷款利率在涨,公务员、教师、产业工人的工资也在涨。什么叫通货膨胀?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萨缪尔逊的话,通货膨胀的意思就是: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升的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也都上升。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肖认为,最有效的通胀先行指标是非金融公司的股票价格-收益比率。“股票资产的状况能够反映货币政策的变动:过剩流动资产可迅速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肖的研究表明,股票价格-收益比率能引导三年之后的通货膨胀。在我国,股票市场自2005年“恢复性上涨”以来,到2007年,股票价格-收益一度不分好坏地疯涨,“全民炒股”景象蔚为壮观。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快速上升已为期不远。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一般都存在一个时滞,这个时滞也因国情而不同,比如说,格林斯潘曾认为美国通胀时滞约为18个月,而英格兰银行则宣布在英国时滞为两年。但不论如何,一国的利率与物价政策都必须建立在对一两年之后通货膨胀的预测上。考虑到漫长而变动不定的时滞,货币供应量、物价、股票收益率等指标虽不是一门精准的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手段。如果一定要等到获取了足够、确凿的通货膨胀证据才开始行动,恐怕就已经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通货膨胀有良、恶性之分,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显然还在可控范围之内,但据此就认为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则是不理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普遍上涨等,这些都预示通胀压力在不断加大,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否认这个现实,一点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一旦通胀全面来临,也很可能陷入积重难返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