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在日前由平安养老承办的瑞士人寿亚太区年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表示,到2006年年底,全国的空账额已经达到了9000多亿,企业养老金的累计结余却只有4800多亿。而且,养老金空账缺口还在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迅速递增,养老金水平也在提高,使得现存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收益压力不断增大。
近来,养老基金收益颇丰。截至2006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已经达到了911亿元,并且正在逐步按市场化方式投资运营。到2006年第四季度,汇总情况显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达到了9.6%。由于今年股市持续上涨,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也将非常可观。但是,如果完全依靠投资收益去填充养老金空账是不现实的。
资本市场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难以保持稳定,收益的可持续性也常被资本市场的巨大波动所打破。在熊市尤其持续较长时间的熊市中,养老保险基金也难免遭到亏损,除此之外,还有通货膨胀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具有很大的变数。比如,从2003年至今的5年内,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名义投资收益率为2.18%,而同期加权通胀率为2.2%,养老基金的实际收益率是在贬值、缩水。
这种问题并不是通过专业的养老金管理机构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高明的理财专家就能挥之能解的,而是由资本市场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在养老金空账高达9000亿元,并且还在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迅速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根本无法填补这么大的缺口。
笔者认为,要填补这个巨大的缺口,必须首先依靠财政拨款。因为养老金个人账户出现空账本身就是制度设计的原因造成的。1995年的养老金改革方案在制度设计时,是把转轨时已经离退休的职工(老人)、正在工作的职工(中人)和此后参加工作的新职工(新人)覆盖到同一个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之下,导致1997年前退休的人员和1997年前已经工作的人员,在1997年前的个人账户并没有任何积累,是一个“空账户”。
从根源上讲,由于这些国有企业老职工没有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才造成了“空账”,而这些老职工的养老保险金权益已经转化为过去的财政收入,并被包含在国有资产当中,政府理应对老职工的养老承担责任。这种填补空账的方式实际上也得到了中央的确认。200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地要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比例;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要及时足额拨付,并比上年有所增加,财政超收的部分除用于法定支出外,应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我国可根据财力情况,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利息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来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同时逐步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
但是,一些地方不仅未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养老金的拨付,反而挪用养老金。仅广州市就曾有9亿养老金被挪用。2006年,广州市劳保局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时称,9亿基金中预计可回收的约为3.3亿元,已经回收的为1.46亿元,大部分难以追回。而在著名的上海社保基金案中,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竟然违规拆借32亿元社保基金。审计署2006年公布的审计结果也显示,社保基金违规问题金额达71亿,部分社保基金无法追回。养老保险资金管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保证基金的安全;二是加强投资运作,提高基金收益率。如果连基金本身都被挪用,还谈什么增值?
显然,以财政资金填补养老金账户本身就具有其合理性,实际上,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处理养老金缺口问题时,也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买单。我国应该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拨付力度,使财政承担填补养老金空账的大部分责任,这既能尽快填补缺口,也是实现公共财政的需要。
另外,还可以由国企承担部分责任。一是股权划转。政府曾计划将国企在国内发行的股票,划转10%弥补社保金,针对这一消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在2006年12月19日公开表示,“任何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也都难免会生病,国资委坚决支持把部分国企的收益转到社保基金。但国资委比较倾向把这个额度换成钱,然后交给社保基金,不太赞同直接划拨股权,原因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还是要保持绝对控股。”
另外就是通过国企上缴的利润来填补养老金空账。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企的税后利润归企业所有,这使得国企的真正拥有者全体国民无法真正受益。国资委的统计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我国423户国有重点企业就累计实现利润5558.5亿元,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已经毫无悬念,倘若把这些利润的30%用于填补养老金账户,一年就能填补3000亿元,加上财政投入资金,足够在短时间内做实养老金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