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3日表示,持续近两个月的“流域限批”行动取得初步成效。截至8月17日,各地共清理违法企业和项目1162个,清理违规“土政策”112件,大大推动了限批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7月初,国家环保总局对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长江安徽段水环境污染严重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施“流域限批”,暂停除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类以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同时对38家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在限批的压力下,各地区痛定思痛,对环境违法企业采取强硬措施。清理的1162个违法企业和项目中,目前已关停400个、停产整顿249个、限期治理102个;追缴排污费7.25亿元,罚款787万元。
潘岳说,“限批”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推动限批地区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关停取缔了乌拉特前旗中建冶炼公司等66项未批先建、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其中包括3家焦化厂、27个炼铁小高炉、3家小炼铜、5家铜选矿厂、6家铁选矿厂、4家铅锌选矿厂、1家选金厂,为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规划的项目腾出了总量指标。
河南省周口市因为15家企业存在着环境违法行为,水污染严重,被列入限批名单。限批深深触动了周口市相关领导的政绩观和环保观。周口市副市长刘保仓说,周口市决定,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等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完不成环保责任目标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及分管人不予提拔使用。
潘岳说,此次“流域限批”中,各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迅速整改值得肯定。但“限批”毕竟是一种特殊行政手段,限批的地区也只是全部地市中的一小部分。要从全局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创造出常规化的、更为系统的制度,比如建立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度和考核制度;比如建立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再比如探索建立有效的环保后督察制度。
在这些制度与政策未建立之前,环保总局将抽调所有力量对曾经整顿过的污染企业不断进行后续督察,对通过环评审批的企业是否兑现环保承诺不断进行抽查。
潘岳昨天还透露,环保总局正在研究第一批“解除流域限批”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