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柏
今年上半年,中国所有上市银行的业绩全部“大丰收”,50%的业绩增长算低的,100%的利润增长一点也不稀奇。根据12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07年中报,12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达65%,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48.63%。12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净利润增速超过50%;3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0%。
仔细分析这些银行的业绩,可以发现,没有一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达到20%以上的比重。换言之,所有银行80%以上的收入都是靠传统的利差收入来获取的。
事实上,那些上市银行业绩大幅改善的根本原因,几乎很难归结为管理效率的改善,更多是来自于货币政策调整后造成的利差扩大所致。2007年上半年相比于2006年,工行的净利差扩大了22个基点,中行的净利差扩大了24个基点,招行、中信银行净利差扩大了33个基点,深发展净利差更是扩大了46个基点。而几乎所有银行的利差扩大,都可以归结于去年央行的几次加息行动。
2006年4月28日那次加息,央行没有上调存款利率,仅上调了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现在看来,这项政策,很像是应2006年下半年国内银行密集的上市需求而根据宏观经济变化“定制”的。
2006年8月19日那次加息行动,虽然一年期存贷利率同时上调了27个基点,不过这次加息行动却让3-5年期的贷款利率上调了36个基点,5年期以上的贷款更是上调了45个基点。
虽然央行同时也对同期限的存款利率上调了几乎同样的幅度,不过考虑到国内银行业极为普遍的“短借长投”,这次长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上调,还是让国内银行的利差再次得以扩大。这些政策的“苦心”,总算没有白费。在很短时间内,全球市值第一大的银行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而原本擅长中间业务的外资银行,似乎也非常乐于在中国这一特殊的高利差环境下,享受这样难得的福荫。2007年上半年,外资法人银行利差收入占比升至85.6%,外资银行分行的利差收入占比则为87.1%。来自澳洲联邦银行的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总部负责人曾坦言,处在中国市场的环境中,做大存贷利差远比做大中间业务来得简单,这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不过,上述银行业的好日子也许要发生变化了。
从央行的角度看,高利差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一大障碍。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不断缩小利差,让它回归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所以从2007年6月5日的那次加息行动开始,收窄利差的行动就已经上演。
6月5日的加息行动,让一年期贷款利率比存款利率少加了9个基点,而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更是仅加了9个基点,比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少加了45个基点。7月21日的加息行动,虽然一年期以上的各项存贷利率都同时上调了27个基点,但唯独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除外,仅上调了18个基点。8月22日的那次加息行动,各项贷款利率都比存款利率少加了9个基点。
照这样的趋势下去,如果9月份央行继续加息的话,那么让贷款利率仍比存款利率少加9个基点,很可能成为央行的政策选择。这样的话,经历4次收窄利差的行动,可以让银行的利差水平基本回归到2006年4月加息行动之前的状况。
事实上,对高利差状况,国内银行业人士也认识到,像2006年4月以来的这种高利差日子,并不多了。比如,前些时候有银行界人士在媒体上撰文指出,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预期净利差,将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达到高点,随后逐步回落。作者认为,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整个银行业的平均利差将逐步下降,并将与周边市场约2%的利差水平逐步接轨。
难怪到今年7月,国内的银行业就已经用完了接近90%的全年贷款指标,那是因为它们都希望赶在央行收窄利差之前,就把贷款指标全部使用完毕,这样可以获取更高一些的利息收入。
高利差环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激励银行扩大贷款规模的最大动力。就像一位股份制银行总行从事授信工作的人士承认的那样,稳定乃至扩大的银行利差,是他们追求投放规模的重要原因。
然而,央行近来一系列加息行动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像2006年下半年以来这样的高利差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到明年上半年,央行收窄利差的行动持续下去,那么中国的那些上市银行,其业绩增长“神话”还能持久吗?答案是明显的,那就是他们很可能要回归到2006年4月之前的那种“平庸”状态,除非在中间业务等方面有新的更有成效的拓展。(作者为安邦集团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