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指数
  • C11:地产投资·指数
  • C12:地产投资·理财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9 月 2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小心公司股权投资 织起巨大关系网
    听格老自揭次级债根源
    两种见地 两种轨迹
    富人招人怨恨的根本原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听格老自揭次级债根源
    2007年09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傅 勇

      经济学博士,财经专栏作者

      格林斯潘在新出版的回忆录中终于不再闪烁其辞了
      ———危机中的货币政策笔谈之二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执著于发展各种理论来解释经济波动。在这些理论中,我以为有两种最为有趣:太阳黑子论将周期归为人类不可抗拒因素,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波动视为政治需要的结果。

      恰好130年前,以效用理论闻名于世的英国大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发表了他对经济周期的看法。与众不同的是,他以太阳黑子的活动来解释商业循环周期,这一理论上永远烙上了自己的名字。跟他同时代的科学家发现了太阳黑子每11年发作一次的规律,而在那个年代,商业危机恰巧每10年或11年发生一次:1825,1836-1839,1847,1857,1866。难道这中间就没有什么联系吗?杰文斯断言,“最近50年中,金融危机发生得如此有规律性,看来这样或那样的解释都是可靠的。”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曾一度撤回过论文),杰文斯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那么,太阳黑子能解释当前的金融动荡吗?似乎尚未有此高论面世。不过,换个角度看,杰文斯假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经济周期是“自然灾害”,经济学家应该放弃研究。就经济学的发展而言,近二十年风靡一时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也是要论证,经济波动是在技术革命、各类灾难等冲击下,行为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因而没有什么残局可供政府收拾。

      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这么看。至少有一些学者认为,有时经济波动可能是政策当局人为操纵的。当前席卷全球的信贷危机或许就是。

      近期很多学者认为,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应该对造成当前信贷市场的泡沫负责。2003年中期,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到1%,并维持长达一年之久,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而现在的困境只不过是那些泡沫的破裂罢了。在央行高层人员最近召开的Jackson Hole会议上,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泰勒谴责美联储在2002至2006年期间采取了过分宽松的政策。泰勒是“泰勒规则”的提出者,他将货币政策与产出和通胀的变动联系了起来,并主张将真实利率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另一些批评家则把上世纪90年代的股市泡沫也部分地算在格老头上,认为他本来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做得更多。

      对此,格老会说什么?以闪烁其词而著称的他这次并未发表只言片语。虽然退下来之后,他忙于发表演说,预言全球经济,评论货币政策,一个月前又开始担任德意志银行的高级顾问。当然,重回投行业,对他来说仅是重操旧业。但无论如何,至今为止,在他价码惊人的各种演讲中,人们没有听到他任何形式的回应。

      谜底最近揭晓了。格林斯潘的回忆录《动荡岁月:一个新世界里的历险记》即将问世,《华尔街日报》近日透露了其中的少量内容。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格老早已预见了今天金融市场的结局,并做了辩护:

      “我们是想排除出现破坏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格林斯潘写道,“即便我们可能因通过降低利率而催生我们最终必须承担的某种通胀泡沫,不过我们愿意这样做。那是正确的决策。”

      那么,在格老眼中,骂名该由谁来背呢?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解释低利率的成因,因为,低利率对泡沫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答案是上世纪后期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动荡和剧变。将近20年前,苏东国家相继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也更加坚决地扬弃计划体制,转而放开管制,发展市场经济。由此而来的影响是,在全球劳工市场上,释放出数以亿计的低成本劳动力,将工资和物价拉下,并将长期利率拉低。剩下的故事当然就顺理成章了。低利率刺激了股市、房地产等资产部门的泡沫,是泡沫当然会破灭,金融危机当然也就会随之而来。

      因而,在格老看来,当前的泡沫是一个无法抗拒事件的结果,就像太阳黑子的活动一样,或者像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所说的那样。

      历史无法假设。世人永远无法得知格林斯潘当年不那么做经济是否会因此衰退。但我们可以说的是,如果事实如很多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美国乃至全球资产泡沫是长期低利率政策的后果,那么这些成本要由当前的美联储而不是由格林斯潘来承担。从回忆录中,我们有理由猜测,在做这些决定时格林斯潘真的预见到这一事实: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的乱象出现时,自己已荣归故里。是的,格老是以胜利者的姿态交出货币政策权杖的。在他长达近20年的任期内,美国经济享受了一段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美好时光,前后只发生过两次轻微的衰退。在他在任期间,全世界都随时准备聆听他那含糊其辞的演说,渴望从他的举手投足和一颦一笑中得到些许暗示。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于关注他的健康,因为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情绪,进而对货币政策转向产生蝴蝶效应。

      这种臆想或有以小人之心度人之腹的嫌疑,但有一种经济周期理论令人信服地指出了这种可能性,即政治经济周期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当局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私念”可以成为经济周期的重要诱因。在任者为了赢得连任或退休时的声誉,倾向于在当权时采取扩张性政策,此时有效需求受到刺激,产出就业得以扩张,但由此导致的物价和泡沫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当通胀真正来临或泡沫真正破灭时,执政者已经成功连任或已退休。

      当时的格林斯潘可能正面临此种诱惑:低利率政策的后果由后来人承担,迷人的经济表现和无限荣光由自己享有。格老暗示曾预估今天的困境,并坚持说“那是正确的决策”,但对于后继者和承受损失的投资者来说,答案可能不是如此确定。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换作是你,又会怎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