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座
目前,物价上涨、经济增速、资本市场等问题,已是人们热议和思考的头号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到了非回答不可和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而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科学发展观。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否能真正运用这一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种状况弄不好就会伤害中国经济起飞的翅膀。
对当前面临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有关部门已经从需求管理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此轮物价上涨,归纳起来有四个原因:一是制度性变革引起的,主要是人民币汇率改革释放了被低估的价值,是由中国货币的购买力与国际接轨引起的;二是长期农产品价格因供求关系导致价格较低所形成的近期补涨;三是农产品周期性供求波动所形成的阶段性价格波动;四是中国年初实施的民生政策增加了低阶层居民收入,使有效需求出现突发性增长,引起物价上升。
分析这四个方面,都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只要从总供给管理入手增加有效供给就可以化解物价问题。如果单纯采取总需求管理手段,非但会破坏以上四个方面进程,也不一定起到物价下降作用。因此,在治理通胀问题上,我们应当强调将总供给管理与总需求管理方式相结合,在总供给管理上下功夫,而不是单纯用总需求管理方式处理问题。
经济增长速度问题,也是当今中国最需要认真思索并加以把握的问题。有人看到经济增长高了就如临大敌,这不是科学发展的精神。科学发展的精神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能用西方的经济模型度量中国的经济,这不是好事,现在已经到了反思唯西方经济学及其代表者是从的时代了。正如张五常先生在上海交大演讲时所言,从实际生产力水平考虑,中国经济保持15%至20%的速度增长也不算过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能简单地把金融业理解为服务业。金融业具有反映价值、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功能。因此,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中国需要确立大国的金融战略。当前,金融工作中有四个重点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把握:流动性问题、资本市场问题、信贷市场问题和金融对外开放问题。
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中国具有深远意义,很多作用可能还没有充分评估出来。首先,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位在于优化资源配置,解放生产力。通过资本市场机制实现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中国需要一种金融市场使基础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建立一个易于创业的社会机制。同时,这种战略要充分考虑中国在全球的资源配置,研究如何最好地利用不断向中国汇聚的金融资源,实现中国未来一个世纪以至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科学发展思想。
其次,要准确把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前一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市值超过了中国的GDP曾引起很多人的恐慌。实际上,这种恐慌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的股市市值超过GDP是正常的,因为中国的GDP统计口径不同,GDP是否被低估,这一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不对中国经济进行认真评估就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调控,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就会损害中国的生产力。就像把握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把握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也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和模式,而应当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的经济理论。
第三,要科学监管中国资本市场,当前的股价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机构炒作的股票和新股存在价格过高问题。因此,资本市场一定要围绕“稳健发展、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和保障安全”等十六字目标实施科学监管。
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是一种“相对过剩”。一是流动性过剩与中国潜在、强大的生产力相比较是相对的。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用大量数字证明过一个假定,目前中国的GDP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如果这一假定是成立的,那么目前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就是相对的;二是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流动性过剩也是相对的。当前资本市场虽然经过了一些改革,表面上已基本成型,但其内在机制仍存在着失调问题,出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股票市场到基础资本市场的堵塞问题,从而导致资金进入实体产业出现了困难,流动性溢于经济表面,流向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炒作,这容易产生资产泡沫;三是中国的银行体系从计划经济过渡而来,也出现了所谓“贷大、贷多、贷垄断”问题,一些大企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和股市炒作,容易推动资产泡沫的形成;四是中国特有的外汇体制形成了过多流动性,迫使央行不断地采取对冲手段吸纳外汇占款,又形成了流动性在国际与国内之间的不通畅,使得过多的外国游资流入中国,进行房地产和股票炒作。
目前中国不存在格老的所谓“非理性繁荣”,中国股市是健康的,其发展方向符合中国经济成长趋势。中国需要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金融市场,并用它来配置经济资源,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本文系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