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调整说来就来,甚至不需要借口。人们习惯了天天“向上”,跌了就不习惯。沪指跃过六千点之后,股指的基数大了,动辄上百点的震荡,按百分比虽不算大,心理冲击却有所提高。在当前的中国股市之中,投资价值有虚有实,虚大于实;优质资产若隐若现,隐高于现。投资人很难保持信心,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人如惊弓之鸟,落荒而逃。
上周顺访一家上市公司,账面净资产15.6亿,负债率接近70%的安全线。每股盈利翻番了,从去年全年三毛多钱涨到半年三毛多,但是股价一路走高,总市值高达160多亿。依此计算,市净率在10倍以上,市盈率接近百倍。这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土地储备有600多万平米,按市价每平米5000元计算,价值高达300多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个价值,一个是教科书的账面价值,一个是证券化的隐形价值,投资人买的是那一个价值呢?看前者,股价至少要跌一半,心惊肉跳;看后者,股价还要再度翻番,坚决持有。这就是中国股市的神奇之处,看得见的账面资产往往不值钱,看不见的隐形资产却价值连城,金光灿灿。隐形资产,这是中国股市中特有的投资价值,所以要闭上眼睛看股市,感悟投资。因为有许多真实的投资价值,不在表内在表外,不在账内在账外,不在场内在场外。股市中的隐形资产主要存在于三个领域:1,商业房地产;2,特许经营权;3,精神与科技投入。
在中国,商业房地产的核定有几个会计误区:1,算了房产不算地价;2,算了总价不算增值;3,算了用地不算占地。这就使与房地产沾边的上市公司实际拥有的表外资产可能非常之大,并享有这些资产的无形增值。股市中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按账面资产分析有很高的溢价,如果计入这些隐形资产和近期增值,实际价值却往往是严重低估的。
特许经营权更难估值,因为中国经济还是国家垄断占主导。银行股居高不下,隐形的溢价元素之一就是特许经营,俗称“特行”。保险和证券也不例外,所以上市后众星捧月,一路高歌。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的总市值都超越了业内的全球老大,中信证券的总市值也奋起直追美林高盛,国内和国际的行业领袖哪个更值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人是特别爱讲精神力量的,不久前去了大庆,回想当年“铁人精神”给我们那一代产业工人的激励,心潮澎湃。冷静一想,“铁人精神”的价值在账面上体现在哪里呢?几乎为零。还有,我国航天军工产业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奉献,账面的记载却几乎都是成本,不是资产。这些价值如今也像幽灵一样,在资产泡沫里申诉,在虚拟空间中游荡。
在股市震荡调整期间,股价起落最大的往往隐形价值最高,因为股票的虚拟价值越高,估值的争议就越大。古人云:大道无形,大隐隐形于市。估值之争之所以不绝于耳,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对“财富”的理解不同。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拥有的才是财富,所以国富民穷,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三十年,市场经济渐趋成熟,以市场化定价的财富成为新的标准,使我们走进了计划和市场“双轨价格”的时代;资本市场的本源是证券化,于是一个新的价值坐标产生了,市场化与证券化成为新的“双轨价格”。中国股市的新兴加转轨,本质上是财富定价的标准走上了一个新的轨道。这两个“双轨”形成了中国资产定价的“三维空间”:计划价-市场价-证券化。站在计划经济的维度看投资市场,群魔乱舞;站在市场价的角度看证券化,异想天开;站在证券化的空间看中国,潜力无穷。在资产泡沫之争的背后,其实是资产定价“三维空间”的财富标准之争,所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证券化的价值定位是一个新的财富观,是经济成长越过生存阶段后产生的价值体系,背后是投资人的非理性预期。计划的背后是政府,市场的背后是分工,证券的背后是预期。当预期成为可交易的金融商品之后,追逐预期的投资人和经营预期的创业者成为时代的宠儿,戴上了新财富的桂冠。我们模拟过一个测试:谁是你心中的成功人士?多数人提到了巴菲特,盖茨,李嘉诚,索罗斯……再想一想:他们的共性是什么?或者是伟大的创业者,或者是伟大的投资家。此外还有:之前的他们都是穷人,之后的他们都热衷慈善。所以,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开始崇尚投资和创业,因为这是人们在有生之年能够由穷致富的两大法门。大河上下潮起潮落,股市内外英雄辈出,问乾坤谁主沉浮?三元世界,两个双轨,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