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观点·评论
  • 8:广告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B9:艺术财经
  • B10:艺术财经
  • B11:艺术财经
  • B12:艺术财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海外
  • C16:基金·人物
  •  
      2007 年 11 月 1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专栏
    在马六甲寻找华夏文明遗存
    让“财产性收入”
    成为“金不换”,好吗?
    第三党在美国永无机会
    无车日制度违不违法
    被撩拨出位的炫富与爱美之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被撩拨出位的炫富与爱美之心
    2007年1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赐琪

      社会学研究者

      上海“东方讲坛”讲师

      有媒体披露,在写字楼供职的A小姐,从网络广告中选购了一套专为白领丽人设计的高级化妆品,每天精心涂抹一番。不料几天工夫,脸上就长出了一片深浅不一的痘痘。虽经敷药打针,一个多月后有所改观,无奈脸上留下了永久的色素沉淀。痛定思痛,A女士诉之于广告商,对方的答复却是:使用者千万,惟独你过敏。A女士只能自认倒霉。

      若选用“洋货”而不幸导致皮肤受损,更是有“冤”无处伸。你从销售店追到经销商,经销商又直指生产商。而生产商远在千里之外,即使你侥幸拨通了电话,对方却淡定地告诉你,其产品原料皆从国外进口。于是你得准备足够的耐心、毅力加钱财,去打一场跨国官司。最终假定你能获得些许赔偿,但无论如何也抹不去脸上的留痕和心灵上不美的记忆。一位皮肤科医生告诉我,在她的门诊病人中,因为劣质化妆品和染发膏造成皮肤损害的个案屡见不鲜,其中,受不实广告影响的使用者不在少数。

      当秋风乍起,婀娜多姿的护肤广告又在频送秋波。不知深浅的你站在化妆品柜台前,恰如站在一口陷阱或是一个捕鼠器前——或许这一次的兴之所至,你将买回的是疤痘、水泡和皱纹。你想方设法装扮自己,怎料想会适得其反?

      平心而论,没有一种化妆品在使用以前曾给我们以绝对信任。一则因为生产商无法提供品牌保险,几乎所有的补救都是事后的处理;另则,人的皮肤构造因人而宜,虽使用同一种产品,也无法达致同样的效果。何况,眼下一些化妆品的内在成分和配方过程实不足为外人道。在无法“知己”,更无法“知彼”的情况下,盲目选用化妆品涂抹一气,难免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即便是细微的皮肤损害,日积月累,也可能给你的容颜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

      虽然在明星加名医的双重鼓动下,“润肤美白,还你青春”的许诺声声入耳,可谁对这样的广告负完全责任?面对没有可靠品牌质量保证的大同小异的溢美之词,面对消费者直观可行的责任追查手段和广告监督机制的缺位,爱美的女性又有什么妙策呢?

      有人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而炫富则是男人的本能。在崇尚财富的今天,网络广告的炫富效应可谓登峰造极。

      打开电脑,随外可见标注着“豪宅”、“帝苑”、“人间仙境”等用语的房地产广告,还有美轮美奂如天堂般的高科技效果图做为注脚。

      另一些广告用语则更具挑衅性,比如“品位,源自尊贵血统”, “有的人只能一辈子仰望,有的人却唾手可得”。难怪有人说:“看了这些广告,我心里只会更加自卑。”

      面对铺天盖地的炫富广告,某网站作了专门统计,约有10%的人对这类广告持支持态度,另有25%的人表示无所谓,而高达65%的人无法接受。一批以“至尊”、“帝王般享受”等字样来刺激消费者神经的炫富广告,经由媒体的广泛传播,终于成为平民阶级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有专家认为,房子物理成本的炒作空间是有限的,比如地理位置、朝向等因素无法改变,但能改变的则是买房者的心理态势。房地产广告之所以要炫富,目的就在于挑起消费者的心理欲望。房地产商想方设法渲染房子的情调、品位、质量,加上许多新潮和虚幻的观念,消解着普通民众理性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身不由己地陷入超前消费的美妙陷阱,“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在房价不断地推高,住房从“必需品”一跃变为 “奢侈品”的背景下,房地产炫富广告难免成为升斗小民的心头之痛。它折射出严峻的社会现实,即贫富两极分化和阶层对立。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强烈的贫富差别,那么这些炫富广告还会如此盛行和刺眼吗?”

      毋庸讳言,每个社会都存在贫富差距和美丑之别,但因国人最好“面子”,炫富和爱美的心理故此比比皆是。可是,当炫富引发仇恨,当爱美变成丑陋,我们就有必要加以思考,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和财富分配的原则是不是存在问题?我们的审美和财富观是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修正?